又參用《儀禮》及《尚書大傳》,為宮懸陳布之法。 北方北向,應鐘起西,磬次之,黃鐘次之,鐘次之,大呂次之,皆東陳。 一建鼓在其東,東鼓。 東方西向,太簇起北,磬次之,夾鐘次之,鐘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陳。 一建鼓在其南,東鼓。 南方北向,中呂起東,鐘次之,蕤賓次之,磬次之,林鐘次之,皆西陳。 一建鼓在其西,西鼓。 西方東向,夷則起南,鐘次之,南呂次之,磬次之,無射次之,皆北陳。 一建鼓在其北,西鼓。 其大射,則撤北面而加鉦鼓。 祭天用雷鼓、雷鞀,祭地用靈鼓、靈鞀,宗廟用路鼓、路鞀。 各兩設在懸內。 又準《儀禮》,宮懸四面設鎛鐘十二虡,各依辰位。 又甲、丙、庚、壬位,各設鐘一虡,乙、丁、辛、癸位,各陳磬一虡。 共為二十虡。 其宗廟殿庭郊丘社並同。 樹建鼓于四隅,以象二十四氣。 依月為均,四箱同作,蓋取毛傳《詩》雲「四懸皆同」之義。 古者鎛鐘據《儀禮》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 又大射有二鎛,皆亂擊焉,乃無成曲之理。 依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聲韻克諧。 每鎛鐘、建鼓各一人。 每鐘、磬簨虡各一人,歌二人,執節一人,琴、瑟、箏、築各一人。 每鐘虡,竽、笙、簫、笛、塤、篪各一人。 懸內柷、敔各一人,柷在東,吾在西。 二舞各八佾。 樂人皆平巾幘、絳褠衣。 樂器並採《周官》,參之梁代,擇用其尤善者。 其簨虡皆金五博山,飾以崇牙,樹羽旒蘇。 其樂器應漆者,天地之神皆硃漆,宗廟及殿庭則五色漆畫。 晉、宋故事,箱別各有柷、敔,既同時戛之,今則不用。 又《周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祇。 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 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 奏夷則,歌小呂,舞《大護》,以享先妣。 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 」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己為六代之樂。 至四時祭祀,則分而用之。 以六樂配十二調,一代之樂,則用二調矣。 隋去六代之樂,又無四望、先妣之祭,今既與古祭法有別,乃以神祇位次分樂配焉。 奏黃鐘,歌大呂,以祀圓丘。 黃鐘所以宣六氣也,耀魄天神,最為尊極,故奏黃鐘以祀之。 奏太簇,歌應鐘,以祭方澤。 太簇所以贊陽出滯,崑崙厚載之重,故奏太簇以祀之。 奏姑洗,歌南呂,以祀五郊、神州。 姑洗所以滌潔百物,五郊神州,天地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 奏蕤賓,歌函鐘,以祭宗廟。 蕤賓所以安靜神人,祖宗有國之本,故奏蕤賓以祀之。 奏夷則,歌小呂,以祭社稷、先農。 夷則所以詠歌九谷,貴在秋成,故奏夷則以祀之。 奏無射,歌夾鐘,以祭巡狩方岳。 無射所以示人軌物,觀風望秩,故奏無射以祀之。 同用文武二舞。 其圓丘降神六變,方澤降神八變,宗廟禘祫降神九變,皆用《昭夏》。 其餘祭享皆一變。 又《周禮》,王出,奏《王夏》,屍出,奏《肆夏》。 叔孫通法,迎神奏《嘉至》。 今亦隨事立名。 皇帝入出,皆奏《皇夏》。 群官入出,皆奏《肆夏》。 食舉上壽,奏《需夏》。 迎、送神,奏《昭夏》。 薦獻郊廟,奏《誠夏》。 宴饗殿上,奏登歌。 並文舞武舞,合為八曲。 古有宮、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會奏之。 今改為五音,其聲悉依宮商,不使差越。 唯迎氣于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謂「孟春其音角」是也。 通前為十三曲。 並內宮所奏《天高》、《地厚》二曲,于房中奏之,合十五曲。 其登歌法,準《禮·效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大戴》云:「清廟之歌,懸一磬而尚拊搏。 」又在漢代,獨登歌者,不以絲竹亂人聲。 近代以來,有登歌五人,別升于上,絲竹一部,進處階前。 此蓋《尚書》「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之義也。 梁武《樂論》以為登歌者頌祖宗功業,檢《禮記》乃非元日所奏。 若三朝大慶,百闢俱陳,升工籍殿,以詠祖考,君臣相對,便須涕洟。 以此說非通,還以嘉慶用之。 後周登歌,備鐘、磬、琴、瑟,階上設笙、管。 今遂因之。 合于《儀禮》荷瑟升歌,及笙入,立於階下,間歌合樂,是燕飲之事矣。 登歌法,十有四人,鐘東磬西,工各一人,琴、瑟、箏、築各一人,並歌者三人,執節七人,並坐階上。 笙、竽、簫、笛、塤、篪各一人,並立階下。 悉進賢冠,絳公服。 斟酌古今,參而用之。 祀神宴會通行之。 若有大祀臨軒,陳于階壇之上。 若冊拜王公,設宮懸,不用登歌。 釋奠則唯用登歌,而不設懸。 古者人君食,皆用當月之調,以取時律之聲。 使不失五常之性,調暢四體,令得時氣之和。 故鮑鄴上言,天子食飲,必順四時,有食舉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可作十二月均,感天和氣。 此則殿庭月調之義也。 祭祀既已分樂,臨軒朝會,並用當月之律。 正月懸太簇之均,乃至十二月懸大呂之均,欲感君人情性,允協陰陽之序也。 又文舞六十四人,並黑介幘,冠進賢冠,絳紗連裳,內單,皁褾、領、衤巽、裾、革帶,烏皮履。 十六人執鸑。 十六人執O。 十六人執旄。 十六人執羽,左手皆執籥。 二人執纛,引前,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 武舞六十四人,並服武弁,硃褠衣,革帶,烏皮履。 左執硃干,右執大戚,依硃干玉戚之文。 二人執旌,居前,二人執鞀,二人執鐸。 金錞二,四人輿,二人作。 二人執鐃次之。 二人執相,在左,二人執雅,在右,各工一人作。 自旌以下來引,並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 《周官》所謂「以金錞和鼓,金鐲節鼓,金鐃止鼓,金鐸通鼓」也。 又依《樂記》象德擬功,初來就位,總干而山立,思君道之難也。 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 舞亂皆坐,四海咸安也。 武,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復綴,以闡太平。 高祖曰:「不須象功德,直象事可也。 」然竟用之。 近代舞出入皆作樂,謂之階步,咸用《肆夏》。 今亦依定,即《周官》所謂樂出入奏鐘鼓也。 又魏、晉故事,有《矛俞》、《弩俞》及硃儒導引。 今據《尚書》直雲干羽,《禮》文稱羽籥干戚。 今文舞執羽籥,武舞執干戚,其《矛俞》、《弩俞》等,蓋漢高祖自漢中歸,巴、俞之兵,執仗而舞也。 既非正典,悉罷不用。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