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自昔晉室播遷,天下喪亂,四海不一,以至周、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 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稱帝王者非一人,書軌不同,生人塗炭。 上天降鑒,爰命于朕,用登大位,豈關人力!故得撥亂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聲教遠被,此又是天意欲寧區夏。 所以昧旦臨朝,不敢逸豫,一日萬機,留心親覽,晦明寒暑,不憚劬勞,匪曰朕躬,蓋為百姓故也。 王公卿士,每日闕庭,刺史以下,三時朝集,何嘗不罄竭心府,誡敕慇勤。 義乃君臣,情兼父子。 庶藉百僚智力,萬國歡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樂,不謂遘疾彌留,至于大漸。 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豐,教化政刑,猶未盡善,興言念此,唯以留恨。 朕今年逾六十,不復稱夭,但筋力精神,一時勞竭。 如此之事,本非為身,止欲安養百姓,所以致此。 人生子孫,誰不愛念,既為天下,事須割情。 勇及秀等,並懷悖惡,既知無臣子之心,所以廢黜。 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國,必當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於人庶。 今惡子孫已為百姓黜屏,好子孫足堪負荷大業。 此雖朕家事,理不容隱,前對文武侍衛,具已論述。 皇太子廣,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志。 但令內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復恨。 但國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禮。 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 凶禮所須,才令周事。 務從節儉,不得勞人。 諸州總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職,不須奔赴。 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隨時。 律令格式,或有不便於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務當政要。 嗚呼,敬之哉!無墜朕命! 乙卯,發喪。 河間楊柳四株無故黃落,既而花葉復生。 八月丁卯,梓宮至自仁壽宮。 丙子,殯于大興前殿。 冬十月己卯,合葬于太陵,同墳而異穴。 上性嚴重,有威容,外質木而內明敏,有大略。 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諸子幼弱,內有六王之謀,外致三方之亂。 握強兵、居重鎮者,皆周之舊臣。 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邊,未及十年,平一四海。 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撫戎夷。 每旦聽朝,日昃忘倦,居處服玩,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開皇、仁壽之間,丈夫不衣綾綺,而無金玉之飾,常服率多布帛,裝帶不過以銅鐵骨角而已。 雖嗇于財,至于賞賜有功,亦無所愛吝。 乘輿四出,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 或潛遣行人采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 嘗遇關中饑,遣左右視百姓所食。 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不禦酒肉者殆將一期。 及東拜太山,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道路相屬。 上敕斥候,不得輒有驅逼。 男女參廁于仗衛之間,逢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 至艱險之處,見負擔者,遽令左右扶助之。 其有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令使者就家勞問。 自強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實。 雖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 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 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又不悅詩書,廢除學校,唯婦言是用,廢黜諸子。 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過于殺戮。 嘗令左右送西域朝貢使出玉門關,其人所經之處,或受牧宰小物,饋遺鸚鵡、麖皮、馬鞭之屬,上聞而大怒。 又詣武庫,見署中蕪穢不治,於是執武庫令及諸受遺者,出開遠門外,親自臨決,死者數十人。 又往往潛令人賂遺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無所寬貸。 議者以此少之。 史臣曰: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 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 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 乖茲機運,遂遷周鼎。 于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 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 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 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 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 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 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 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 墳土未乾,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已非隋有。 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 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帝紀第三 煬帝上 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文獻獨孤皇后。 上美姿儀 ,少敏慧,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 在周,以高祖勛,封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 尋授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大將軍如故。 高祖令項城公韶、安道公李徹輔導之。 上好學,善屬文,沉深嚴重,朝野屬望。 高祖密令善相者來和遍視諸子,和曰:「晉王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絶,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妓,善之。 上尤自矯飾,當時稱為仁孝。 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六年,轉淮南道行台尚書令。 其年,征拜雍州牧、內史令。 八年冬,大舉伐陳,以上為行軍元帥。 及陳平,執陳湘州刺史施文慶、散騎常侍沈客卿、市令陽慧朗、刑法監徐析、尚書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於民,斬之右闕下,以謝三吳。 於是封府庫,資財無所取,天下稱賢。 進位太尉,賜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 復拜并州總管。 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亂,徙上為揚州總管,鎮江都,每歲一朝。 高祖之祠太山也,領武候大將軍。 明年歸籓。 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 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 是月,當受冊。 高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 」令上出舍大興縣。 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餘口。 仁壽初,奉詔巡撫東南。 是後高祖每避暑仁壽宮,恆令上監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 八月,奉梓宮還京師。 并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詔尚書左仆射楊素討平之。 九月乙巳,以備身將軍崔彭為左領軍大將軍。 十一月乙未,幸洛陽。 丙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于上洛,以置關防。 癸丑,詔曰: 第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