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美等了一日又是一日,心中好生不快,遂散步獨行,沿江閒看。 行至一鬆竹林中,中有小庵,題曰「大慈之庵」,清雅可愛。 趨身入內,庵主出迎,拉至中堂供茶。 也是天使其然,劉素香向窗楞中一看,唬得目睜口獃,宛如酒醒夢覺。 尼師忽入換茶,素香乃具道其由。 尼師出問曰:「相公莫非越州張秀才乎?」舜美駭然曰:「仆與吾師素昧平生,何緣垂識?」 尼師又問曰:「曾娶妻否?」舜美簌簌淚下,乃應曰:「曾有妻劉氏素香,因三載前元宵夜觀燈失去,未知存亡下落。 今仆雖不才,得中解元,便到京得進士,終身亦誓不再娶也。 」師遂呼女子出見,兩個抱頭慟哭。 多時,收淚而言曰:「不意今生再得相見!」悲喜交集,拜謝老尼。 乃沐浴更衣,詣大士前,焚香百拜。 次以白金百兩,段絹二端,奉尼師為壽。 兩下相別,雙雙下舟。 真個似缺月重圓,斷弦再續,大喜不勝。 一路至京,連科進士,除授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尹。 謝恩回鄉,路經鎮江,二人復訪大慈庵,贈尼師金一笏。 回至杭州,徑到十官子巷,投帖拜望。 劉公看見車馬臨門,大紅帖子上寫着「小婿張舜美」,只道誤投了。 正待推辭,只見少年夫婦,都穿著朝廷命服,雙雙拜于庭下。 父母兄嫂見之大驚,悲喜交集。 丈母道:「因元宵失卻我兒,聞知投水身死,我們苦得死而復生。 不意今日再得相會,況得此佳婿,劉門之幸。 」 乃大排筵會,作賀數日,令小英隨去。 二人別了丈人、丈母,到家見了父母。 舜美告知前事,令妻出拜公姑。 張公、張母大喜過望,作宴慶賀。 不數日,同妻別父母上任去訖。 久後,舜美官至天官侍郎,子孫貴盛。 有詩為證:間別三年死復生,潤州城下念多情。 今宵然燭頻頻照,笑眼相看分外明。 第二十四卷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一夜東風,不見柳梢殘雪。 禦樓煙暖,對鰲山彩結。 簫鼓向晚,鳳輦初回宮闕。 千門燈火,九衢風月。 繡閣人人,乍嬉遊、困又歇。 艷妝初試,把珠簾半揭。 嬌羞向人,手捻玉梅低說。 相逢長是,上元時節。 這一首詞,名《傳言玉女》,乃胡浩然先生所作。 道君皇帝朝宣和年間,元宵最盛。 每年上元正月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凝祥池。 每常駕出,有紅紗貼金燭籠二百對;元夕加以琉璃玉柱掌扇,快行客各執紅紗珠珞燈籠。 至晚還內,駕入燈山。 禦輦院人員輦前唱《隨竿媚》來。 禦輦旋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又謂「踏五花兒」,則輦官有賞賜矣。 駕登宣德樓,遊人奔赴露台下。 十五日,駕幸上清宮,至晚還內。 上元後一日,進早膳訖,車駕登門捲簾,禦座臨軒,宣百姓先到門下者,得瞻天表。 小帽紅袍獨坐,左右侍近,簾外金扇執事之人。 須臾下簾,則樂作,縱萬姓游賞。 華燈寶燭,月色光輝,霏霏融融,照耀遠邇。 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緣索而至半,都人皆知車駕還內。 當時御製夾鐘宮《小重山》詞,道:羅綺生香嬌艷呈,金蓮開陸海,繞都城。 寶輿四望翠峰青。 東風急,吹下半天星。 萬井賀昇平。 行歌花滿路,月隨人。 紗籠一點禦燈明。 簫韶遠,高宴在蓬瀛。 今日說一個官人,從來只在東京看這元宵,誰知時移事變,流寓在燕山看元宵。 那燕山元宵卻如何:雖居北地,也重元宵。 未聞鼓樂喧天,只聽胡笳聒耳。 家家點起,應無陸地金蓮;處處安排,那得玉梅雪柳?小番鬢邊挑大蒜,岐婆頭上帶生蔥。 漢兒誰負一張琴,女們盡敲三棒鼓。 每年燕山市井,如東京製造,到己酉歲方成次第。 當年那燕山裝那鰲山,也賞元宵,士大夫百姓皆得觀看。 這個官人,本身是肅王府使臣,在貴妃位掌箋奏,姓楊,雙名思溫,排行第五,呼為楊五官人。 因靖康年間流寓在燕山,猶幸相逢姨夫張二官人在燕山開客店,遂寓居焉。 楊思溫無可活計,每日肆前與人寫文字,得些胡亂度日。 忽值元宵,見街上的人皆去看燈,姨夫也來邀思溫看燈,同去消遣旅況。 思溫情緒索然,辭姨夫道:“看了東京的元宵,如何看得此間元宵? 姨夫自穩便先去,思溫少刻追陪。 “張二官人先去了。 楊思溫挨到黃昏,聽得街上喧閙,靜坐不過,只得也出門來看燕山元宵。 但見:蓮燈燦爛,只疑吹下半天星;士女駢闐,便是列成王母隊。 一輪明月嬋娟照,半是京華流寓人。 見街上往來遊人無數,思溫行至昊天寺前,只見真金身鑄五十三參,銅打成幅竿十丈,上有金書「敕賜昊天憫忠禪寺」。 第1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醒世恆言》
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