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 譯本序 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講給他聽一件真實的事: 有個上流社會的年輕人,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就是他親戚家的養女。 他曾誘姦這個姑娘,使她懷了孕。 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這事後,把她趕出家門。 姑娘生下孩子後把他送給育嬰堂,她從此逐漸墮落,最後落入下等妓院,當了妓女。 這個年輕的陪審員認出她就是被他糟蹋過的姑娘,來找法院檢察官柯尼,告訴他自己想同這個妓女結婚以贖罪。 柯尼非常同情這個年輕人,但勸他不要走這一步。 年輕人很固執,不肯放棄自己的主意。 沒想到婚禮前不久,那妓女竟得傷寒症死了。 這故事象一顆種子落入托爾斯泰肥沃的心田裡,經過若干年的醞釀,開始萌芽、長大,終於成為一株參天大樹。 這就是《復活》產生的淵源。 托爾斯泰寫《復活》前後花了十年(1889—1899)。 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已發生激變,他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社會當時正處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革命前夜。 托爾斯泰在創作《復活》上所花費的心血是驚人的。 他為此特地參觀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許多監獄,上法庭旁聽審判,接觸囚犯、律師、法官、獄吏等各種人物,深入農村調查農民生活,還查閲了大量檔案資料,流行分析研究。 托爾斯泰連續多年沉浸在創作的激情中,在前六年裡,他先後寫出了三份草稿。 可是,後來他覺得寫不下去,而對已經寫出的草稿又感到極其不滿,他十分苦惱。 柯尼講的故事經過托爾斯泰的「變形」,結局成為男女主人公捐棄前嫌,終成眷屬,雖被流放西伯利亞,但男的著書立說,教育孩子,女的讀書進修,幫助丈夫,兩口子過着安寧的生活。 但托爾斯泰後來發覺這樣描寫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不符合生活的真實,而純屬個人的願望,因此是虛假的。 不僅如此,托爾斯泰目睹億萬人民的苦難,覺得光寫兩個人的個人命運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實反映被侮辱被損害的人民的命運。 因此,以懺悔貴族這一男主人公作為主綫的寫法必須改變,而應該以平民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生活遭遇作為主綫,並通過這條主綫來廣泛描寫人民的苦難。 接着,托爾斯泰的創作思想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他認為應該使女主人公的心靈不斷昇華,最後顯得光彩照人,而把男主人公則寫成具有高尚追求而又有可笑缺點的與眾不同的懺悔貴族。 《復活》的定稿就反映了作者的這一構思。 不過,托爾斯泰這時仍沒有放棄男女主人公最終結為眷屬的設想。 這種設想一開始就在托爾斯泰的頭腦裡生了根,他確實希望兩個不幸的好人最終能獲得幸福。 但這樣的幸福有沒有根據,托爾斯泰心裡產生了懷疑,最後他得出結論: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復活,而精神上復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結婚,共同生活。 這才是生活的真實。 托爾斯泰明確這一點時,離最初動筆已有九年,但從此到最後定稿就比較順利了。 由此可見,托爾斯泰對待創作是何等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真象他說的那樣,把「自己的一塊肉放進墨水缸裡」。 托爾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定為全書的樞紐,着力塑造這個藝術形象,使她在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大放異彩。 卡秋莎·瑪絲洛娃是個平民女性,是俄羅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員。 她身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樸素、純潔和善良,也表現出不合理社會對她的肆意蹂躪和殘酷迫害。 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 卡秋莎·瑪絲洛娃原是個象水晶一般純潔的姑娘,她天真活潑,聰明伶俐,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 她對聶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種少女朦朧的初戀,但這種感情不久就被貴族少爺糟蹋了。 她懷孕後被驅逐出貴族之家,歷盡人間滄桑,沿著社會的階梯不斷往下滾,最後滾進火坑,過了七年非人的生活。 但苦難還沒有到頭,她又被誣告謀財害命,進了監獄,押上審判台。 儘管歷盡了苦難,飽嘗了辛酸,卡秋莎·瑪絲洛娃並沒有喪失可貴的人性。 她始終是那樣善良,那樣厚道。 即使在地獄一般的牢房裡,她還是時時關心別人,幫助難友。 她看到孩子饑餓的目光,自己也不能坦然進餐。 聶赫留朵夫殘酷地毀了她的一生,她恨聶赫留朵夫,但一旦發現後者確有真誠的悔改之意,她還是從心底里饒恕了他,併為聶赫留朵夫日後的生活着想,拒絶了他的求婚。 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復活》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