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指孔子曰(10):「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 」客問其族(11)。 子路對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義,飾禮樂(14),選人倫(15),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于齊民(16),將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 」「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17):「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勞形以危其真(19)。 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20)!」 【譯文】 孔子遊觀來到名叫緇帷的樹林,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 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 曲子還未奏完一半,有個捕魚的老人下船而來,鬍鬚和眉毛全都白了,披著頭發揚起衣袖,沿著河岸而上,來到一處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腳步,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起下巴聽孔子彈琴吟唱。 曲子終了漁父用手招喚子貢、子路,兩個人一起走了過來。 漁父指著孔子說:「他是幹什麼的?」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 」漁父問孔子的姓氏。 子路回答:「姓孔」。 漁父說:「孔氏鑽研並精通什麼學問?」子路還未作答,子貢說:「孔氏這個人,心性敬奉忠信,親身實踐仁義,修治禮樂規範,排定人倫關係,對上來說竭盡忠心于國君,對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這樣的辦法造福於天下。 這就是孔氏鑽研精習的事業。 」漁父又問道:「孔氏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子貢說:「不是」。 漁父接著問道:「是王侯的輔臣嗎?」子貢說:「也不是」。 漁父於是笑著背轉身去,邊走邊說道:「孔氏講仁真可說是仁了,不過恐怕其自身終究不能免於禍患;真是折磨心性勞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 唉,他離大道也實在是太遠太遠了!」 【原文】 子貢還,報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1),顧見孔子(2),還鄉而立(3)。 孔子反走(4),再拜而進。 客曰:「子將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5),丘不肖(6),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7),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8)!」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9)。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 官治其職,人憂其事(10),乃無所陵(11)。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賦不屬(12),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13),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14),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延無忠臣,國家昏亂(15),工技不巧,貢職不美(16),春秋後倫(17),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18),諸侯暴亂,擅相攘伐(19),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匿(20),人倫不飭(21),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22)。 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23),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24)!」 第2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