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你心裏所想的正在於名,我心裏所想的正為了利。 名與利的實情,不合於理,也不明於道。 我往日跟你在無約面前爭論不休:‘小人為財而死,君子為名獻身。 然而他們變換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卻沒有不同;而竟至捨棄該做的事而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該尋求的東西,那是同一樣的。 ’所以說,不要去做小人,反過來追尋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去做君子,而順從自然的規律。 或曲或直,順其自然;觀察四方,跟隨四時變化而消長。 或是或非,牢牢掌握迴圈變化的中樞;獨自完成你的心意,跟隨大道往返進退。 不要執著于你的德行,不要成就於你所說的規範;那將會喪失你的稟性。 不要為了富有而勞苦奔波,不要為了成功而不惜獻身,那將會捨棄自然的真性。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這是忠的禍害;直躬出證父親偷羊,尾生被水淹死,這是信的禍患;鮑焦抱樹而立、乾枯而死,申生寧可自縊也不申辯委屈,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為母送終,匡子發誓不見父親,這是義的過失。 這些現象都是上世的傳聞,當代的話題,總認為士大夫必定會讓自己的言論正直,讓自己的行動跟著去做,所以深受災殃,遭逢如此的禍患。 」 【原文】 無足問於知和曰(1):「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2)。 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3),下則貴之(4)。 夫見下貴者(5),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 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邪(6)?意知而力不能行邪(7)?故推正不忘邪(8)?」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9),同鄉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10);是專無主正(11),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12)。 去至重(13),棄至尊(14),以為其所為也(15);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慘怛之疾(16),恬愉之安,不監於體(17);怵惕之恐(18),欣歡之喜,不監於心。 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19),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 無足曰:「夫富之於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埶(20),至人之所不得逮(21),賢人之所不能及,俠人之勇力而以為威強(22),秉人之知謀以為明察(23),因人之德以為賢良(24),非享國而嚴若君父。 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25)。 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 天下雖非我(26),孰能辭之!」 知和曰:「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27),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28)。 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 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29),反監之度(30)。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 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31)。 堯舜為帝而雍(32),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 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33),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34)。 」 第2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