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17),其達也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18)。 其於物也,與之為娛矣;其于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19);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20),與人並立而使人化。 父子之宜,彼其乎歸居,而一閒其所施(21)。 其于人心者若是其遠也。 故曰待公閱休(22)。 」 【譯文】 則陽周遊到楚國,夷節向楚王談到則陽,楚王沒有接見他,夷節只得作罷歸家。 則陽見到王果,說:「先生怎麼不在楚王面前談談我呢?」王果說:「我不如公閱休。 」 則陽問:「公閱休是幹什麼的人呢?」王果說:“他冬天到江河裏刺鱉,夏天到山腳下憩息。 有人經過而問他,他就說:‘這就是我的住宅。 ’夷節尚且不能做到,何況是我呢?我又比不上夷節。 夷節的為人,缺少德行卻有世俗人的智巧,不能約束自己做到清虛恬淡,用他特有的辦法巧妙地跟人交遊與結識,在富有和尊顯的圈子里弄得神情顛狂內心迷亂,不是用德行去相助他人,而是使德行有所毀損。 受凍的人盼著溫暖的春天,中暑的人剛好相反得求助冷風帶來涼爽。 楚王的為人,外表高貴而又威嚴;他對於有過錯的人,像老虎一樣不會給予一點寬恕;不是極有才辯的人而又端正德行,誰能夠使他折服! 「所以聖人,他們潛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卻生活的清苦,他們身世顯赫能使王公貴族忘卻爵祿而變得謙卑起來。 他們對於外物,與之和諧歡娛;他們對於別人,樂於溝通、混跡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時候一句話不說也能用中和之道給人以滿足,跟人在一塊兒就能使人受到感化。 父親和兒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於自己的地位,而聖人卻完全是清虛無為地對待周圍所有的人。 聖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來差距是那麼遠。 所以說,要使楚王信服還得期待公閱休哩。 」 【原文】 聖人達綢繆(1),周盡一體矣(2),而不知其然,性也。 複命搖作而以天為師(3),人則從而命之也(4)。 憂乎知而所行恒無幾時(5),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與之鑑(6),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 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 舊國舊都(7),望之暢然(8);雖使丘陵草木之緡(9),入之者十九(10),猶之暢然。 況見見聞聞者也(11),以十仞之台縣眾閒者也(12)! 【譯文】 聖人通達于人世間的各種紛擾和糾葛,周遍而又透徹地瞭解萬物混同一體的狀態,卻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是出於自然的本性。 為回返真性而又有所動作也總是把師法自然作為榜樣,人們隨後方才稱呼他為聖人。 憂心于智巧與謀慮因而行動常常不宜持久,時而有所中止又將能怎樣樣呢! 生來就漂亮的人,是因為別人給他作了一面鏡子,如果不通過比較他也不會知道自己比別人漂亮。 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聽見了,又好像沒有聽見,他內心的喜悅就不會有所終止,人們對他的好感也不會有所中止,這就是出於自然的本性。 聖人撫愛眾人,是因為人們給予了他相應的名字,如果人們不這樣稱譽他聖人也不知道自己憐愛他人。 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聽見了,又好像沒有聽見,他給予人們的愛就不會有所終止,人們安於這樣的撫愛也不會有所終止,這就是出於自然的本性。 第1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