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腳對於地的踐踏很小很小,雖然很小,仰賴所不曾踐踏的地方而後才可以去到更為博大、曠遠的地方;人對於各種事物的瞭解也很少很少,雖然很少,仰賴所不知道的知識而後才能夠知道自然所稱述的道理。 知道「天」,知道「地」,知道「大目」,知道「大均」,知道「大方」,知道「大信」,知道「大定」,這就達到了認識的極限。 「天」加以貫通,「地」加以化解,萬物各視其所見,順其本性令其自得,各得其宜自成軌跡,各守其實無使超逸,順任安定持守不渝。 萬物之中全都有其自然,順應就會逐漸明朗清晰,深奧的道理之中都存在著樞要,而任何事物產生的同時又必然出現相應的對立面。 那麼,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沒有理解似的,自然的知曉好像是沒有知曉,但這「不知」之後方才會有真知。 深入一步問一問,本不可能有什麼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沒有什麼界限。 萬物雖然紛擾雜亂卻有它的根本,古今不能相互替換,但是無古無今、無今無古誰也不能缺少,這能不說是僅只顯露其概略嗎!何不再深入一步探問這博大玄妙的道理,為什麼會迷惑成這個樣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這恐怕還是當初的不迷惑。 雜篇 則陽第二十五 則 陽 【題解】 「則陽」是篇首的人名。 本篇內容仍很龐雜,全篇大體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寫了頭十個小故事,用人物的對話來說明恬淡、清虛、順任的旨趣和生活態度,同時也對滯留人事、迷戀權勢的人給予抨擊。 後一部分則討論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討論宇宙的起源,討論對外在事物的主體認識。 前一部分大體分作九小段,至「故曰待公閱休」為第一段,寫公閱休清虛恬適的生活旨趣和處世態度。 至「以十仞之台縣眾閒者也」為第二段,寫聖人的心態和人們對於道的尊崇與愛慕。 至「無內無外」為第三段,寫一個人要善於自處,善於應物。 至「譬猶一吷也」為第四段,通過巧妙的比喻指出人在世間的渺小,宣導與世無爭的態度,同時諷刺和嘲弄了諸侯國之間的爭奪戰爭。 至「其室虛矣」為第五段,通過孔子之口盛讚市南宜僚「聲銷」而「志無窮」的潛身態度。 至「內熱溲膏是也」為第六段,指出為政「鹵莽」、治民「滅裂」的嚴重危害。 至「於誰責而可乎」為第七段,通過柏矩游齊之所見,批評當世君主為政的虛偽和對人民的愚弄。 至「然乎」為第八段,說明人們的是非觀念不是永恆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至「之二人何足以識之」為第九段,譴責衛靈公的荒唐無道。 後一部分寫少知與大公調的對話,借大公調之口從討論宇宙整體與萬物之個體間「合異」、「散同」的關係入手,指出各種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各種變化也都會向自己的反面轉化,同時還討論了宇宙萬物的產生,又最終歸結為渾一的道。 前一部分可以說是雜論,內容並不深厚,後一部分涉及宇宙觀和認識論上的許多問題,也就較有價值。 【原文】 則陽游于楚(1),夷節言之于王(2),王未之見(3),夷節歸。 彭陽見王果曰(4):「夫子何不譚我于王(5)?」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6)。 」 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曰:“冬則擉鱉于江(7),夏則休乎山樊(8)。 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 ’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 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9),以之神其交固(10),顛冥乎富貴之地(11),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12)。 夫凍者假衣於春(13),暍者反冬乎冷風(14)。 夫楚王之為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15),其孰能橈焉(16)! 第1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