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博讀經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於辯論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聰明,聖人因而斷然割棄上述種種做法。 至於增多了卻不像是更加增加,減少了卻不像是有所減少,那便是聖人所要持守的東西。 深邃莫測呀它像大海一樣,高大神奇呀它沒有終結也沒有開始,萬物的運動全在它的範圍之內,而且從不曾缺少什麼。 那麼,世俗君子所談論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萬物全都從它那裏獲取生命的資助,而且從不匱乏,這恐怕就是道啊! “中原一帶有人居住著,不偏于陰也不偏于陽,處在大地的中間,只不過姑且具備了人的形體罷了,而人終將返歸他的本原。 從道的觀點來看,人的誕生,乃是氣的聚合,雖然有長壽與短命,相差又有多少呢?說起來只不過是俄頃之間,又哪里用得著區分唐堯和夏桀的是非呢!果樹和瓜類各不相同卻有共同的生長規律,人們的次第關係即使難以劃分,也還可以用年齡大小相互為序。 聖人遇上這些事從不違拗,即使親身過往也不會滯留。 調和而順應,這就是德;無心卻適應,這就是道;而德與道便是帝業興盛的憑藉,王侯興起的規律。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 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 業已變化而生長於世間,又會變化而死離人世,活著的東西為之哀歎,人們為之悲憫。 可是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脫了自然的捆束,毀壞了自然的拘括,紛紛繞繞地,魂魄必將消逝,於是身形也將隨之而去,這就是最終歸向宗本啊!不具有形體變化而為有了形體,具有形體再變化而為消失形體,這是人們所共同瞭解的,絕不是體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們所共同談論的話題。 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去議論,議論的人就沒有真正體悟大道。 顯明昭露地尋找不會真正有所體察,宏辭巧辯不如閉口不言。 道不可能通過傳言而聽到,希望傳聞不如塞耳不聽,這就稱作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 」 【原文】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1):「所謂道,惡乎在(2)?」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3)。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4)。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5)。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6)。 」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7)。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8),每下愈況(9)。 汝唯莫必(10),無乎逃物(11)。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徧鹹三者(12),異名同實,其指一也(13)。 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14),同合而論(15),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16)!漠而清乎!調而閑乎!寥已吾志(17),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18),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19)。 物物者與物無際(20),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謂盈虛衰殺(21),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 【譯文】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說:「人們所說的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莊子說:「大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行。 」莊子說:「在螻蟻之中。 」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稻田的稗草裏。 」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塊磚頭中。 」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說:「在大小便裏。 」東郭子聽了後不再吭聲。 第1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