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自然分成長短不一、各不相連的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為我累耳」,通過田子方與魏文侯的對話,稱讚東郭順子處處循「真」的處世態度。 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聲矣」,批評「明乎禮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體道無言的無為態度。 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寫孔子對顏淵的談話,指出「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於「心死」,就得像「日出於東方而入於西極」那樣地「日徂」;所謂「日徂」即每日都隨著變化而推移。 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達「至美至樂」的主張,能夠「至美至樂」的人就是「至人」;怎樣才能「至美至樂」呢?那就得「喜怒哀樂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 第五部分至「可謂多乎」,寫了一個小寓言,說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 第六部分至「故足以動人」,指出應當爵祿和死生都「不入於心」。 第七部分至「是真畫者也」,寫畫畫並非一定要有畫畫的架勢。 第八部分至「彼直以循斯須也」,寫臧丈人無為而治的主張。 第九部分至「爾於中也殆矣夫」,以伯昏無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說明寂志凝神的重要。 第十部分至「己愈有」,寫孫叔敖對官爵的得失無動於衷;餘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凡國國君對國之存亡無動於衷;兩個故事都說明,不能為任何外物所動,善於自持便能虛懷無己。 【原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1),數稱谿工(2)。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耶?」子方曰:「非也,無擇之裏人也;稱道數當(3),故無擇稱之。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4)」。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5),緣而葆真(6),清而容物。 物無道,正容以悟之(7),使人之意也消(8)。 無擇何足以稱之?」 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日:「遠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9),口鉗而不欲言。 吾所學者直士梗耳(10),夫魏真為我累耳(11)!」 【譯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旁,多次稱讚谿工。 文侯說:「谿工,是你的老師嗎?」田子方說:「不是老師,是我的鄰里;他的言論談吐總是十分中肯恰當,所以我稱讚他。 」文侯說:「那你沒有老師嗎?」子方說:「有」。 文侯說:「你的老師是誰呢?」田子方說:「東郭順子。 」文侯說:「那麼先生為什麼不曾稱讚過他呢?」田子方回答:「他的為人十分真樸,相貌跟普通人一樣而內心卻合于自然,順應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虛寧寂而且能包容外物。 外界事物不能合符‘道’,便嚴肅指出使之醒悟,從而使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 我做學生的能夠用什麼言辭去稱讚老師呢?」 田子方走了出來,魏文侯若有所失地整天不說話,召來在跟前侍立的近臣對他們說:「實在是深不可測呀,德行完備的君子!起初我總認為聖智的言論和仁義的品行算是最為高尚的了,如今我聽說了田子方老師的情況,我真是身形怠墮而不知道該做什麼,嘴巴像被鉗住一樣而不能說些什麼。 我過去所學到的不過都是些泥塑偶像似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東西,至於魏國也只是我的拖累罷了!」 【原文】 溫伯雪子適齊(1),舍于魯。 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 」吾聞中國之君子(2),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3),吾不欲見也”。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