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裏。 不多一會兒,扁子仰天長歎,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長歎呢?」扁子說:「剛才孫休進來,我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告訴給他,我真擔心他會吃驚以至迷惑更深。 」弟子說:「不對哩。 孫休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錯誤的嗎?錯誤的本來就不可能迷惑正確的。 孫休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他本來就因迷惑而來請教,又有什麼過錯呀!」 扁子說:「不是這樣的。 從前有只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魯國國君很喜歡它,用‘太牢’來宴請它,奏‘九韶’樂來讓它快樂,海鳥竟憂愁悲傷,眼花繚亂,不敢吃喝。 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 假若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它棲息于幽深的樹林,浮游于大江大湖,讓它吃泥鰍和小魚,這本是極為普通的道理而已。 如今的孫休,乃是管窺之見、孤陋寡聞的人,我告訴給他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馬車來托載小老鼠,用鐘鼓的樂聲來取悅小鴳雀一樣。 他又怎麼會不感到吃驚啊!」 外篇 山木第二十 山 木 【題解】 本篇仍主要是討論處世之道。 篇內寫了許多處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條最佳途徑,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虛己、無為。 全文分為九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其為道德之鄉乎」,寫山木無用卻能保全和雁不能鳴因而被殺,說明很難找到一條萬全的路,最好的辦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於「萬物之祖」和「道德之鄉」。 這一部分對於揭示篇文題旨最為重要。 第二部分至「其孰能害之」,指出貪圖權位必然引起爭端,必然帶來禍患,唯有「虛己」才能除患避禍。 第三部分至「而況有大塗者乎」,通過賦斂以造鐘的故事諷喻不應拘滯於物,真正需要的是順任自然。 第四部分至「而況人乎」,寫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圍,說明世途多艱,「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才是處世之道。 第五部分至「固不待物」,通過孔子和桑雽的對話,進一步提出緣形、率情的主張,即順應自然去行動,遵從本性去縱情。 第六部分至「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寫莊子的貧困,原因卻在於「今處昏上亂相之間」。 第七部分至「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通過孔子被圍時的態度,說明聖人身處逆境也能安然順應。 第八部分至「吾所以不庭也」,借莊子一系列所見喻指人世間總是在不停地爭鬥中。 餘下為第九部分,通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忘形的重要。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1),舍于故人之家(2)。 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3)。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4)?」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5),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6),無譽無訾(7),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8);一上一下(9),以和為量(10),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11),人倫之傳(12),則不然。 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13),尊則議(14),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15)!悲夫!弟子志之(16),其唯道德之鄉乎(17)!」 【譯文】 第1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