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13),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惔之至也。 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14),勞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15),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譯文】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聖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裏,停留在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無難了。 安穩恬淡,那麼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整而內心世界不受虧損。 所以說,聖人生於世間順應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道波動。 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後內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 拋卻智巧與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規。 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 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 他們不思考,也不謀劃。 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 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淨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 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所以說,悲哀和歡樂乃是背離德行的邪妄,喜悅和憤怒乃是違反大道的罪過,喜好和憎惡乃是忘卻真性的過失。 因此內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抵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形體勞累而不休息那麼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那麼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 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 所以說,純淨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原文】 夫有幹越之劍者(1),柙而藏之(2),不敢用也(3),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並流(4),無所不極(5),上際於天(6),下蟠於地(7),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8)。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9)。 野語有之曰(10):「眾人重利,廉土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11)。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譯文】 今有吳越地方出產的寶劍,用匣子秘藏起來,不敢輕意使用,因為是最為珍貴的。 精神可以通達四方,沒有什麼地方不可到達,上接近蒼天,下遍及大地,化育萬物,卻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蹤跡,它的名字就叫做同於天帝。 純粹素樸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卻本真,跟精神融合為一,渾一就使精智暢通無礙,也就合于自然之理。 俗語有這樣的說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潔的人看重名聲,賢能的人崇尚志向,聖哲的人重視素樸的精神。 」所以,素就是說沒有什麼與它混雜,純就是說自然賦予的東西沒有虧損。 能夠體察純和素,就可叫他「真人」。 外篇 繕性第十六 繕 性 【題解】 本篇的中心仍是討論如何養性。 所謂「繕性」就是修治生性。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