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自然運行吧?地在無心靜處吧?日月交替出沒是在爭奪居所吧?誰在主宰張羅這些現象呢?誰在維系統帶這些現象呢?是誰閑瑕無事推動運行而形成這些現象呢?揣測它們有什麼主宰的機關而出於不得已呢?還是揣測它們運轉而不能自己停下來呢?烏雲是雨水蒸騰而成呢?還是雨水是烏雲降落而成呢?是誰在行雲布雨?是誰閒居無事貪求歡樂而促成了這種現象?風起於北方,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在天空中來回遊動,是誰吐氣或吸氣造成了雲彩的飄動?還是誰閒居無事煽動而造成這樣的現象?我斗膽地請教是些什麼緣故?”巫鹹祒說:「來!我告訴你。 大自然本身就存在六合和五行,帝王順應它便能治理好國家,違背它就會招來災禍。 順應九州聚居之人的各種事務,致使天下治理而道德完備,光輝照臨人間,天下人擁戴,這就叫做‘上皇’。 」 【原文】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1)。 莊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2)。 」莊子曰:「至仁無親。 」大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可乎?」 莊子曰:「不然。 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3),北面而不見冥山(4),是何也?則去之遠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5);以愛孝易,以忘親難(6);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7)?夫孝悌仁義(8),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9),不足多也(10)。 故曰,至貴(11),國爵並焉(12);至富(13),國財並焉;至願(14),名譽並焉。 是以道不渝(15)。 」 【譯文】 宋國的太宰蕩向莊子請教仁愛的問題。 莊子說:「虎和狼也具有仁愛。 」太宰蕩說:「這是說什麼呢?」莊子說:「虎狼也能父子相互親愛,為什麼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蕩又問:「請教最高境界的仁。 」莊子說:「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沒有親。 」太宰蕩說:「我聽說,沒有親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孝,說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 最高境界的仁實在值得推崇,孝本來就不足以說明它。 這並不是要責備行孝的言論,而是不涉及行孝的言論。 向南方走的人到了楚國都誠郢,面朝北方也看不見冥山,這是為什麼呢?距離冥山越發地遠了。 所以說,用恭敬的態度來行孝容易,以愛的本心來行孝困難;用愛的本心來行孝容易,用虛靜淡泊的態度對待雙親困難;虛靜淡泊地對待雙親容易,使雙親也能虛靜淡泊地對待自己困難;使雙親虛靜淡泊地對待自己容易,能一併虛靜淡泊地對待天下人困難;一併虛靜淡泊地對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併忘卻自我困難。 盛德遺忘了堯舜因而堯舜方才能任物自得,利益和恩澤施給萬世,天下人卻沒有誰知道,難道偏偏需要深深慨歎而大談仁孝嗎!孝、悌、仁、義、忠、信、貞、廉,這些都是用來勸勉自身而拘執真性的,不值得推崇。 所以說,最為珍貴的,一國的爵位都可以隨同忘卻自我而棄除;最為富有的,一國的資財都可以隨同知足的心態而棄置,最大的心願,名聲和榮譽都可以隨同通適本性而泯滅。 所以,大道是永恆不變的。 」 【原文】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1):「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2),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3),卒聞之而惑(4);蕩蕩默默(5),乃不自得(6)。 」 第1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