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說,在法國戲台上,台詞多而動作少;的確,法國人說得多而做得少,或者,至少是:法國人重言而不重行。 有人看了《暴君德尼》這場戲之後出來說:「我什麼也沒有看見,只聽見許許多多人在台上說話。 」你聽,這就是人們看了法國戲之後的結論。 拉辛①和高乃依儘管有天才,但他們本人也只不過是能說善道的人罷了。 那位繼承他們衣鉢的人②,還是頭一個敢模仿英國人那樣在戲台上偶爾表演一下劇中人的心情。 他們的戲,通常都是用漂亮的對話來進行,對話的句法很嚴謹,用辭也極其華麗。 人們一眼就可看出,每一個對話者首先關心的是如何引起觀眾的注目。 几乎所有的台詞都用的是很空泛的警句。 不管他們是多麼激動,但他們心中想到的是要觀眾叫好,而不是如何表現自己的內心;他們重台詞的道白,而不重感情的表演:除了拉辛和莫里哀的戲③以外,在法國戲劇中,如同波羅亞修道院的文章一樣,一律不用「我」這個字,因此,凡是在談到人的情慾時,儘管你基督徒的謙卑那樣剋制,也通通用「人們」來代替「我」字。 此外,在表情和道白中還有某種矯揉造作的成份,使感情不能通過語言確切地表現出來,使作者的思想不能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得到體現,並在台上加以表演,結果,使作者必然要受舞台效果和觀眾的反應所制約。 因此,在最生動的場面上也要精心安排演員說幾句高雅的話和做幾個漂亮的姿態。 如果表演一個人因絶望而自殺的話,儘管他已在自己的胸口上捅了一刀,他也不會像波麗克絲娜④那樣直挺挺地倒下去,他死了也不倒,他死了之後也要昂然挺立;所有那些表演人死的演員,明明剛纔已經斷了氣,卻又猛地一下站了起來。 ①拉辛(一六三九—一六九九),法國詩人和劇作家。 ②指伏爾泰,盧梭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和伏爾泰的看法相左,兩人成見甚深,筆戰不已。 在這一句中的「模仿英國人那樣」七字,在盧梭贈盧森堡元帥的《新愛洛伊絲》手抄本中是沒有的,很顯然,盧梭的這句話,意在諷刺伏爾泰雖在詩劇的創作上有所改進,但不是他個人的獨創,而是學英國人的樣子。 ③在這一點上,不能把莫里哀和拉辛相提並論,因為前者和其他的劇作家一樣,愛用箴言和警句,尤其是在他的詩句中更是這樣。 但在拉辛的劇作中,通篇都注重表現人的感情;他善於讓每一個角色說自己的話;在這方面,他在法國的劇作家中的確是獨一無二的。 ④波麗克絲娜,傳說中的特洛伊國王普里亞蒙斯和王后艾卡柏的女兒。 特洛伊被攻破後,阿基裡斯的兒子要把波麗克絲娜作為犧牲,殺死在阿基裡斯的墳前。 她的父親告誡她「死要死得威嚴!」事見希臘劇作家歐裡庇德斯的悲劇《文卡柏》。 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由於法國人不喜歡在戲台上表現自然和幻想;他們偏重於精神和思想的表現,他們重視樂趣而不重視模仿真實的生活;只要看得痛快,就是因此而受到引誘,他們也不在乎。 他們到戲院去,不是為了去看戲,而是為了去看人,為了讓別人看他們,為了收集戲散之後可供閒聊的話題,因此,他們之所以對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動腦筋思考,那純粹是為了先揣摩一下別人將說些什麼。 在他們看來,演員就是演員,而不真正是他們所表演的人。 那位以世界的主宰的口氣說話的人,是巴隆,而不是真正的奧古斯都①;龐貝的遺孀是阿特裡茵扮演的,阿爾齊爾②是高蘇小姐扮演的,那個高傲的野蠻人是格蘭瓦爾③扮演的。 在喜劇演員方面,他們也根本不知道幻想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發現:沒有任何一個人曾經動腦筋想過幻想的來由。 他們把古代的英雄放在六排年輕的巴黎人中間;他們仿照羅馬人的服裝剪裁法國人的衣服。 觀眾發現哭得很傷心的高爾勒麗④臉上還搽了一層薄薄的胭脂,卡托的臉上撲了白粉,布魯土斯身穿一條用裙環撐開的裙子。 所有這些,誰也不覺得不好,對戲劇的成功也無影響。 觀眾表面上看的是劇中人,而實際看到的卻是演員;同樣,人們看的是劇本,實際上看的是劇作家。 既然衣服問題並不嚴重,則其他一切也都可以原諒了,因為人們都知道:高乃依不是裁縫師傅,克雷比翁⑤也不是假髮師。 ①奧古斯都(公元前六三—一四),古羅馬帝國皇帝。 ②阿爾齊爾,伏爾泰的悲劇《阿爾齊爾》中的女主人翁。 ③阿隆、阿特裡茵、高蘇和格蘭瓦爾,四人都是法蘭西喜劇院的演員,一七三一年盧梭第一次到巴黎時,曾看過他們演出的戲。 第1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愛洛伊斯》
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