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矰(zēng):系有絲繩用來弋射的短箭。 弋(yì):用絲繩系在箭上射飛鳥。 ⑩鼷(xī)鼠:小鼠。 神丘:社壇。 熏鑿:指用煙熏洞,用鏟掘地。 (11)曾:竟。 【譯文】 肩吾拜會隱士接輿。 接輿說:「往日你的老師日中始用什麼來教導你?」肩吾說:「他告訴我,做國君的一定要憑藉自己的意志來推行法度,人們誰敢不聽從而隨之變化呢?」 接輿說:「這是欺誑的做法,那樣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開鑿河道,讓蚊蟲背負大山一樣。 聖人治理天下,難道去治理社會外在的表像嗎?他們順應本性而後感化他人,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 鳥兒尚且懂得高飛躲避弓箭的傷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於神壇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煙鑿地的禍患,而你竟然連這兩種小動物本能地順應環境也不瞭解!」 【原文】 天根游于殷陽①,至蓼水之上②,適遭無名人而問焉③,曰:「請問為天下④。 」無名人曰:「去⑤!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⑥!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⑦,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⑧,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⑨,以處壙埌之野⑩。 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11)?」又複問。 無名人曰:「汝游心於淡(12),合氣於漠(13),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注釋】 ①天根:虛構的人名。 殷:山名。 「殷陽」即殷山的南面。 ②蓼(liǎo)水:水名。 ③遭:逢,遇上。 無名人:杜撰的人名。 ④為: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⑤去:離開、走開,這裏有呵斥、不屑多言之意。 ⑥豫:悅,愉快。 一說講作「厭」。 ⑦人:偶。 「為人」即結為伴侶。 ⑧莽眇(miǎo)之鳥:狀如飛鳥的清虛之氣。 ⑨無何有之鄉:什麼都不存在的地方。 ⑩壙(kuàng)埌(làng):無邊無際的樣子。 (11)帠:字書未錄此字,舊注讀yì,疑為「臬」字之誤。 「臬」當是「寱」的借字,說夢話的意思,無名人認為天根的問話像是夢囈。 (12)淡:這裏指聽任自然,保持本性而無所飾的心境。 (13)漠:這裏指清靜無為,居處漠然。 【譯文】 天根閒遊殷山的南面,來到蓼水河邊,正巧遇上無名人而向他求教,說:「請問治理天下之事。 」無名人說:「走開,你這個見識淺薄的人,怎麼一張口就讓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結成伴侶,厭煩時便又乘坐那狀如飛鳥的清虛之氣,超脫於‘六極’之外,而生活在什麼也不存在的地方,居處於曠達無垠的環境。 你又怎麼能用夢囈般的所謂治理天下的話語來撼動我的心思呢?」天根又再次提問。 無名人說:「你應處於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合形氣于清靜無為的方域,順應事物的自然而沒有半點兒個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 」 【原文】 陽子居見老聃①,曰:「有人于此,向疾強梁②,物徹疏明③,學道不勌④。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聖人也,胥易技系⑤,勞形怵心者也⑥。 且也虎豹之文來田⑦,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⑧。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⑨:「敢問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⑩,化貸萬物而民弗恃(11);有莫舉名(12),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 【注釋】 ①陽子居:舊注指陽朱,戰國時代宣導為我主義的哲學家。 ②向(嚮):通作「(響)(響)」,回聲。 「向疾」就是像回聲那樣迅疾敏捷。 強梁:強幹果決。 這一句是說遇事果決,行動極快。 ③徹:洞徹。 疏明:通達明敏。 ④勌(juàn):「倦」字的異體。 第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