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問世以後,流傳甚廣,影響不小。 朱鼎臣刪節成《唐三藏西遊釋厄傳》、楊致和仿作《西遊記傳》;又有各種續書紛紛出現,互競文采。 但是像《後西遊記》、《續西遊記》等終難追步吳氏,自創格局;惟《西遊補》一書尚有驚人之筆。 此外,《西遊記》還引起人們對神怪題材的廣泛興趣,於是有借歷史事件寫神魔戰斗的小說出現。 如《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封神演義》等。 它們雖也有可取之處,但大抵缺點乏先進思想作指導,人物形象也不算鮮明,沒有一部能與《西遊記》相比。 第七章 明中葉後其他長篇小說 明代的小說創作,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出現之後,曾經沉寂了一百多年。 到明中葉後,由於商業和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市民階層更加壯大。 為廣泛適應他們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種通俗文學又趨繁榮。 李贄、鐘惺等文人把小說與正統文學並列,肯定小說的作用和地位,並從事通俗小說的評點、改編等活動,對當時和以後的長篇小說的創作,起了推動作用。 加上這時印刷術發達,書坊眾多,為書籍的廣泛刊行提供了方便條件,於是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興盛的階段。 《西遊記》首先出現,閃耀着浪漫主義的異彩。 接着其他長篇小說相繼產生,一百多年間,留傳下來的就有五六十部。 它們的成就一般雖不高,但在我國古典小說發展中,卻有相當地位。 它們不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小說創作上提供很多題材,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清代長篇小說的進一步繁榮,準備了條件。 第一節 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 明中葉後長篇小說,數量最多的是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 它們都屬於歷史小說的範圍,不過前者主要是以描寫歷史事件的演變為主;而後者是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描寫重點。 歷史演義的大量產生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中葉後,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廠衛的特務統治日益殘暴,文人們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難。 因此借用歷史題材來託古諷今、寄託理想。 其次,我國歷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觀上為這類小說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宋元以後,「講史」小說的發展,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傑出成就,為它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但是也由於這些小說的作者都遠離人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企圖以史書為創作源泉,走輕便道路。 因此它們的成就都不能和《三國演義》相比。 明中葉後產生的歷史演義,共有二十餘部,從遠古至明代,几乎每朝歷史都有通俗的演繹。 吳門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序》中,概要地敘述了當時的情況: 自羅貫中《三國演義》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百餘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殘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翰與正史分簽並架…… 這些歷史演義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對廣泛傳佈歷史知識,起了一定的影響。 袁宏道的《東西漢通俗演義序》云: 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婦,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讀及劉季起豐沛、項羽不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等事,無不能悉數顛末,詳其姓氏裡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寢。 可見其流傳之盛。 但是,這類小說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並不多。 它們的編者者雖然有意識地問《三國演義》學習,但限於他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大多不過是正史的材料的聯綴和演繹,缺少對人物性格的刻劃,同時還普遍地存在着濃厚的封建意識。 其中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列國題材的小說。 《列國志傳》,余劭魚作,共八卷,二十六節,刊于明嘉靖、隆慶間。 作品起於妲己驛堂被魅,終於秦一統天下,比較全面地記載了列國故事。 其中若干章節,把流傳在民間的神話故事穿插進去,如「蘇妲己驛堂被魅」、「穆王西遊崑崙山」等,但並未改變歷史演義的簡樸面貌。 第3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