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雜劇作家較多,據《太和正音譜》記載,有劉東生、王子一、賈仲名等十六人。 但除楊景言的《西遊記》雜劇寫三藏法師取經故事,對後來神話小說《西遊記》有影響外,其他作家既少直接反映現實或描寫重大曆史事件的作品,就是他們寫得最多的愛情戲,如劉東生的《嬌紅記》、王子一的《誤入桃源》、賈仲名的《鐵拐李度金童玉女》,也大都不脫金童玉女落凡、太白金星指點等俗套。 至于擅名一時的朱有燉(1379-1439)《誠齋樂府》,以大量神仙慶壽、美人賞花的戲曲來點綴豪門貴族的生活,內容更少可取。 寧獻王朱權(1378-1449)著有《太和正音譜》和賈仲名的《錄鬼簿續編》,對研究元及明初雜劇有重要的價值。 傳奇戲從《琵琶記》出現以後,宣揚封建道德的傾向愈益嚴重,到成化年間(1465-1487),號稱理學名臣的丘浚作《五倫全備記》,虛構了伍倫全、伍倫備兄弟和他一家的遭際,表現了劇中人物怎樣死心塌地地按照封建道德教條行事。 劇中許多唱詞說白充滿封建說教意味,第三出裡四支[金字經]甚至全用《論語》的句子寫成。 邵燦在《五倫香囊記》的第一出裡自稱「因續取五倫新傳,標記紫香囊」,可說是《五倫全備記》的複製品。 此外如《馮京三元記》寫馮商積累「陰德」,感動上帝,生子連中三元;《商輅三元記》寫秦雪梅守節撫孤,長大後連中三元,也都是宣揚封建道德,美化官僚地主的作品。 為了使戲劇更好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明代法律一面禁止在舞台上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先聖先賢的形象,保持這些封建偶像的「尊嚴」;一面鼓勵那些「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的戲,為他們宣傳因果迷信及封建道德觀念(《大明律·禁止搬做雜劇律令》。 後浚在《五倫全備記》的《副末開場》裡有一段自由。 這三綱五倫,人人皆有,家家都備。 只是人在世間,被那物慾牽引,私意遮蔽了,所以為子有不孝的,為臣有不忠的……是以聖賢出來,做出經書,都人習讀,做出詩書,教人歌誦,無非勸化世人,使他個個都習五倫的道理。 然經書卻是論說道理,不如詩歌吟詠性情,容易感動人心。 曾見古時老先生,每說「古人之詩如今人之歌曲」。 ……近世以來做成南北戲文,用人搬演,雖非古禮,然人人觀看,皆能通曉,尤易感動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覺。 但他做的多是淫詞艷曲,專說風情閨怨,非惟不足以感化人心,倒反被他敗壞了風俗。 ……近日才子新編出這場戲文,叫做《五倫全備》,發乎性情,生乎義理,蓋因人所易曉者以感動之。 搬演出來,使世上為子的看了便孝,為臣的看了便忠……雖是一場假托之言,實萬世綱常之理。 這段話是高明「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的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更全面地體現了當時封建統治階級要利用戲劇為他們服務的觀點。 由於明代前期封建經濟繼續有所發展,階級矛盾暫時得到緩和,也有利於這種戲劇觀點的形成和擴大影響。 就這樣,從明初到中葉的百多年間,劇壇上一直氾濫着一股「以時文為南曲」的逆流,(註:徐渭《南詞敘錄》:「以時文為南曲,元末國初未有也,其弊起於《香囊記》。 」時文即指當時應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它規定只能代聖賢立言,而不許作者有自己的想法。 )戲曲創作也同詩文、小說等一樣,長期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 和明代前期劇壇上氾濫着「以時文為南曲」的逆流的同時,繼承前代戲曲優秀傳統的作品,如經過明人改編的《南西廂》、《幽閨記》,描寫歷史英雄故事的《古城記》、《草廬記》、《金貂記》,描寫水滸故事的《木梳記》等,依然在民間流行。 這些民間流行的戲曲大都愛憎分明,語言樸素,舞台影響深遠。 它們和唐人傳奇、宋元話本以及《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等長篇小說,共同為明中葉以後戲曲創作的轉向繁榮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藝術上的借鑒。 第3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