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始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它的組織形式有它一定的慣例。 在結構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只有個別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趙氏孤兒》、《鞦韆記》),或多本連演(如《西廂記》)。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較多的場次,為演員的活動留下了廣闊的天地,也給觀眾提供了想象的餘地。 這是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同時構成了戲曲文學的特色。 有的雜劇還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對故事由來作簡單的介紹,也有在折與折之間演出的,作用和後來的過場戲相似。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這些樂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詞、大麯、諸宮調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傳來的曲調。 如《虎頭牌》雜劇中的〈雙調〉套曲就是當時女真族流行的樂曲。 隨着戲曲內容的充實和發展,雜劇角色的分工更趨細密,藉以表現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 由於雜劇以主要力量描寫正面人物,正末、正旦就分別成了末本或旦本的主角。 此外,視劇情的需要,還有副末、貼旦、搽旦、淨、孤、卜兒、孛老、來兒等配角。 雜劇的劇本主要由曲詞和賓白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只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發和詠歎,同時也在重要的場景和關目之中起渲染和貫串的作用。 曲詞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詩、詞和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詩體。 它一面有嚴格的韻律,以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襯字,有利於比較自由地表情達意。 賓白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 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簡稱為「科」,如「把盞科」、「做掩淚科」、「調陣子科」、「內作起風科」等。 元雜劇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和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全劇只由主要演員獨唱和一本限定四折等。 它的種種侷限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突破,它的某些優點也為南戲所吸收,從而形成了明清的傳奇戲。 第二章 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 第一節 關漢卿的生平和作品 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 《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號己齋叟,曾任太醫院尹(註:有的《錄鬼簿》作「太醫院戶」,那是誤刻。 因為《錄鬼簿》一般只記載作家的官職,而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析津即元大都)也把關漢卿列入《名宦傳》。 )。 朱經《青樓集序》:「我皇元初並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己齋輩,皆不屑仕進。 」白蘭谷即白樸,金亡時才八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相去不遠,他在太醫院任官當在元滅南宋,即朱經說的「初並海宇」以前。 又清乾隆時修的《祁州志》說他是祁州伍仁村人。 祁州即今河北省安國縣,地方上一直還流傳着有關關漢卿的傳說,可能他的原籍在祁州,因為在太醫院任官和從事戲劇活動,才長期定居大都的。 他晚年到過杭州,寫了一套散曲歌詠杭州的景物。 他還寫過十首〈大德歌〉,可能是大德年間(1297—1307)流行的。 從這種種跡象推斷,他的生年同白樸相去不遠,約在金宣宗貞佑、元光之間(1213—1222),卒於元成宗大德年間(註:有人根據王和卿卒於延佑七年推斷,認為關漢卿卒年當在延佑七年(1320)以後,那是不可靠的。 因為卒於延佑七年的王和卿是汴人,這同關漢卿交好的大名王和卿不是一個人。 )。 第3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