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詩文的成就遠不及南宋諸家,元好問卻是例外。 這首先因為他生在金元交替之際,和人民共同受過災難,感受深切;同時也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善於繼承前人成就的結果。 他繼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詩歌以七古、七律的成就為最高,七律尤見工力,顯然受杜甫影響。 他的詩歌不僅內容豐富,氣勢豪邁,而且都經過精心的錘煉,但又不見雕琢痕跡,正如郝經所說「巧縟而不見斧鑿,新麗而絶去浮靡」(《遺山先生墓銘》),在藝術表現上成就也較高。 他的《論詩絶句三十首》,受杜甫《戲為六絶句》的啟發,對建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系統的論述,表明了他的文學主張。 他論詩喜愛淳樸自然,反對雕琢華絶。 因此他說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而不滿沈、宋的追步齊梁。 他認為好的詩歌應該是清新豪放,能夠表達詩人悲壯的情懷與遠大的抱負,所以他激賞《敕勒歌》中所表現的「中州萬古英雄氣」,李白的「筆底銀河落九天」,韓愈的「江山萬古潮陽筆」,而不滿孟郊的窮愁苦吟。 推崇曹氏父子及劉琨等人,而看不起溫、李新聲的柔靡。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 正因為這樣,他稱道陳子昂掃蕩齊梁詩風的功績,以為「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而不滿西崑體及江西詩派,說「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 對蘇軾、黃庭堅的作意好奇,百態爭新,也有所譏諷。 他以為杜甫的「畫圖臨出秦川景」,是由於「眼處心生句自神」,即廣闊的視野激發了詩人的創作,而陳師道的閉門覓句,卻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元好問這些意見是針對文壇時弊而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他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對後代影響也很大,清代王士禎就有《戲仿元遺山論詩絶句三十六首》。 元好問的詞取法蘇、辛,大都是針對國家多難、人民不幸來抒發其悲壯胸懷,在金詞中成就最高。 如〈木蘭花慢〉《游三台》: 擁召召雙闕,龍虎氣鬱崢嶸。 想暮雨珠簾,秋香桂樹,指顧台城。 台城為誰西望‧但哀弦淒斷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無情。 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青青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弔古傷時,聲情激壯。 他如〈水龍吟〉、〈水調歌頭〉等闋也都是同樣的基調。 第三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諸宮調是一種有說有唱而以唱為主的文藝樣式,因為它用多種宮調的曲子聯套演唱,所以稱為諸宮調。 它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據王灼的《碧鷄漫志》和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記載,知道當時已有創作和表演諸宮調的民間藝人,可惜沒有作品流傳(註:《碧鷄漫志》卷二:「熙豐元佑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 」《夢粱錄》卷二十「妓樂」條:「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 」)。 董解元的生平事蹟無可考。 據《錄鬼簿》和《輟耕錄》的記載,知道他主要活動于金章宗時期(1190—1208)。 「解元」是當時對讀書人的泛稱,不是他的名字(註:明湯顯祖評本董西廂,說他名朗。 )。 他的《西廂記諸宮調》,又被稱為《絃索西廂》或《西廂掐彈詞》,是今存宋金時期唯一完整而又標誌了當時說唱文學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實甫《西廂記》以前寫崔鶯鶯與張生愛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唐元稹寫《鶯鶯傳》以後,北宋時秦觀、毛滂用〈調笑令〉,趙令寺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過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但都比較簡單,在內容上沒有什麼發展。 《西廂記諸宮調》是在崔張故事經過了民間長期流傳的基礎上寫成的。 它根本上改變了原作的主題。 以崔張出走和最終團圓代替了張生拋棄鶯鶯的悲劇結局;糾正了原作認為鶯鶯是「尤物」和稱許張生始亂終棄的行徑為「善補過」的封建觀點。 作品描寫了崔鶯鶯、張生為爭取自由結合同封建勢力的鬥爭,並且成功地塑造了兩組對立的人物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現了新的主題。 第2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2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