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太后簽署降表、幼主向元人謝恩的情景,是令人深刻難忘的。 當時文天祥等許多愛國志士正出生入死為輓救危亡而奮鬥,小朝廷卻雙手捧上降表。 他詩中涉及人民的地方雖然很少,但是象「兵馬渡江人走盡,民船拘斂作官船」,也展示了戰亂的荒涼;「宮女不眠開眼坐,更聽人唱哭襄陽」,更反映了人民對統治者昏庸無能的痛恨。 他在燕京曾和文天祥獄中唱和,他的《生輓文丞相》,和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一樣,是勉勵天祥盡節的作品。 《浮丘道人招魂歌》九首也是仿文天祥《六歌》為天祥招魂之作。 此外,如《杭州雜詩和林石田》中「蜀也吞聲哭」一篇,《題王導像》,感慨很深沉。 《夷山醉歌》二首,則在故作豪宕放逸中透露了國破家亡的深痛。 他的詩受江湖派影響較深,絶句尤近晚唐。 但有些沉鬱悲痛之作頗似杜詩,他在《草地寒甚氈帳中讀杜詩》中自述經憂患以後對杜詩的看法有很大轉變。 謝翱(1249—1295),字皋羽,號希發子,長溪(福建霞浦)人。 曾率鄉兵投文天祥軍,後變姓名逃亡,有《希發集》。 他為了紀念文天祥,曾寫了一篇著名的《登西台慟哭記》,此外,還有一篇《西台哭所思》的詩: 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 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 未老山中客,唯應賦八哀。 這首詩和《哭所知》、《書文山卷後》、《哭廣信謝公》等篇,都是悲哀沉痛,泣血吞聲之作。 他的詩重苦思錘煉,受孟郊、李賀影響較深。 林景熙(1241—1310),字德揚,號霽山,浙江平陽人。 宋咸淳七年進士,官至從政郎,宋亡隱居故鄉。 有《白石樵唱》。 他的詩寫南宋遺臣的悲痛心情,深沉感人。 如《聞家則堂大參歸自北寄呈》: 濱死孤臣雪滿顛,冰氈嚙盡偶生全。 衣冠萬里風塵老,名節千年日月懸。 清唳秋荒遼海鶴,古魂春冷蜀山鵑。 歸來親舊驚相問,禾黍離離夕照邊。 家鉉翁被元人拘留了十九年,守志不仕,以八十二歲的患難餘生回到江南。 詩中對他表示了無限敬仰和同情。 他的《讀文山集》、《題陸大參秀夫廣陵牡丹詩卷後》也洋溢着愛國的深情。 此外,《秦吉了》、《孫供奉》等諷刺降元將相不如禽獸,也充滿了義憤。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 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 他的《寒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現了堅強不屈的傲骨。 又如《送友人歸》: 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別後空迴首,冥冥煙樹深。 五六兩句,見出他隱跡山林,心繫天下的抱負和性格。 宋末愛國詩人在元代詩人中留下相當深的影響,他們的生平事蹟和作品往往借元代詩文作家的記載得以流傳下來。 明末清初及清末詩人在表達愛國思想的時候,也往往提到他們。 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雖不一定可靠,但在當時愛國詩人中確起了積極的影響,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第九章 話本和宋代民間歌謡 第一節 話本的產生 話本原是「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着民間「說話」伎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 從敦煌發現的資料看,唐代已出現話本;但到宋元時代才漸趨成熟。 在宋代汴京、杭州等工商業繁盛的都市裡,為了市民的娛樂,各種瓦肆伎藝應運而生。 「瓦肆」即「瓦子」或「瓦舍」(註:《都城紀勝》:「瓦者,野合易散之意。 」《夢粱錄》:「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這有助於我們對瓦舍中各種伎藝演出時情況的瞭解。 又《通鑒》二五五卷:「朱全忠擊黃巢瓦子寨拔之。 」胡三省註:「黃巢撤民居以為寨屋,謂之瓦子寨。 」疑瓦子即指瓦棚,以別于臨時演出的草棚或露台的。 ),它的出現,說明各種民間伎藝已長期集中在固定地點演出,這就有利於各種伎藝的交流和它們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東京夢華錄》記北宋汴京的瓦子說:「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 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裡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納數千人。 」《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演出的伎藝有五十多種,瓦子二十三處,每個瓦子又包含若干座「勾欄」。 當時北瓦內的勾欄有二十三座。 在這許多瓦肆伎藝中,屬於說話範圍的有四家。 一、「小說」,二、講史,三、講經,四、合生或說諢話。 其中以「小說」、講史兩家為最重要,影響也最大。 《醉翁談錄》說: 第2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