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 老農要看此,貴不違天時。 迎晨起飯牛,雙駕耕東甾。 蚯蚓土中出,田烏隨我飛。 群合亂啄噪,嗷嗷如道饑。 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 撥食與田烏,日暮空筐歸。 親戚更相誚,我心終不移。 詩的前半,的確寫得樸素真切,具有一定特色。 但後段寫「撥食與田烏」的「惻隱」之心,卻很無聊。 《田家雜興》八首,其中也有一些樸實可喜的片段,但是象「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等詩句,卻流露了相當庸俗的地主意識。 倒是《釣魚灣》小詩還清新可喜。 常建(708—765‧)的山水詩藝術上比較完整,但意境非常孤僻。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他的名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其他詩如「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處》),「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泊舟盱眙》),都是他的名句。 祖詠(生卒年不詳)的山水田園詩,只有《終南積雪》那首應試詩傳誦較廣。 但從他的《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詩「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等句,可以看出他們詩中所說的「田家」,往往是住在農村的地方官僚。 裴迪(生卒年不詳)和王維在輞川唱和的詩頗為人們所注意,但是除了「好閒早成性」(《漆園》)的思想和王維合拍而外,在藝術上就相形見絀了。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亞。 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今蘇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個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樣的,他不僅是一個「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時還是一個「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的少年遊俠和羽客,傳說他曾經為打抱不平而「手刃數人」。 二十歲以後,他開始在蜀中漫遊,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 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複雜性。 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一個新的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 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 李白的漫遊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沒有也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願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遊中,他有時採取類似縱橫家遊說的方式,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轂,如向朝朝宗諸人上書;有時則又沿著當時已成風氣的那條「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雲,如他先後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剡中。 他嘗自言「隱不絶俗」,說穿了也就是隱居以求仕。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人的喜悅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歎為「謫仙人」,聲名益振。 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 但實際上玄宗所賞識的只是李白的才華,把他看作點綴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 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滅。 同時,他那蔑視帝王權貴的傲岸作風,如他自己說的「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又招致了權臣們的讒毀,也使他感到長安不可以久留。 在度過一段狂放縱酒的生活之後,他上書請還。 「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詩人李白初步認識到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 第1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