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統治者為了擴大統治基礎,除經濟方面採取措施而外,在用人方面也一反魏晉以來保護士族特權的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通過明經、進士等常科以及其他種種名目的制科考試,選取官吏。 許多宰相、大將都是科舉出身,這就在許多中下層地主階級文人面前展開了比較寬廣的出路,激發了他們對功名事業的種種幻想。 在宗教和文化上,唐統治者對儒、道、釋三家思想都很重視,儒、道經典都列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佛教也得到武后、憲宗等的提倡,其他宗教和學說也未受排斥,這對文人思想的活躍也是很有利的條件。 作家的隊伍擴大了,許多作家都來自中下層地主階級,生活上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磨煉,他們對社會情況、人民生活都比魏晉六朝那些上層文人更為熟悉,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們充實而健旺。 「遍觀百家」、「好語王霸大略」、「喜縱橫任俠」成為唐代許多文人共同的風尚,在政治上,他們更往往高談「濟蒼生」、「安社稷」、「致君堯舜」。 韓愈的闢佛老,儼然以天下為己任,柳宗元的《封建論》更在肯定君權前提下倡言「公天下」。 這種思想活躍的狀況,對文學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儒家的仁政思想,對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詩人的創作有明顯的好影響,道家蔑視禮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裡也煥發了光彩。 此外佛教的流傳,除對王維等作家的思想有影響外,對變文及其他講唱文體也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儒道釋思想對文學也各有消極的影響。 國家空前規模的統一,對文學繁榮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過去由於南北對立,文化發展殊途。 在學術上是「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在文學上是「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但自隋代統一,雙方就開始互相吸收。 唐初文人更明確地提出南北文學應「各去所短,合其所長」(《隋書·文學傳敘》)的要求。 這種願望終於在統一局面下實現了。 盛唐的詩歌,中唐的古文,正體現出南北文化匯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 同時國家的統一,水陸交通的發達,也使作家生活視野擴大了。 唐代作家如李、杜、高、岑、元、白、韓、柳等都走過很多地方,都有許多出身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這是六朝文人,乃至許多兩漢文人所不及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國內各民族關係比過去更為融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比過去更為活躍。 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飲食、服飾,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有重要的發展。 唐代在中國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外來音樂,建立了燕樂、清樂、西涼、高昌等十部樂曲。 舞蹈方面,劍器舞、胡旋舞等也來自西域。 繪畫方面也吸收外國色彩、暈染的技巧,出現了敦煌許多壯麗的壁畫,也出現了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等繪畫大師。 各種藝術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王維的山水詩,號稱「詩中有畫」,顯然受到山水畫的積極影響。 音樂的發展,不僅有助于詩歌的入樂傳唱,還直接促成了詞的誕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使唐人精神生活大大地豐富了。 我們讀李頎、岑參、杜甫等人描寫音樂、舞蹈、繪畫的詩歌,可以看出當時藝術創作飽滿的內容,新鮮的活力,也可以看出當時作家們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時代精神。 魯迅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 唐人也不算弱。 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闢邪。 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着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鴕鳥,則辦法直前無古人。 ……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隷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絶不介懷。 」(《墳·看鏡有感》)這種魄力和信心,正是來自國家的強大和統一。 第1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