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利用西漢末農民起義軍,並依靠豪強勢力,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起東漢封建王朝。 光武即位後,屢次釋放官私奴婢,並減輕田租,興修水利,實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階級矛盾暫時緩和。 但東漢豪強勢力很盛,西漢遺留下來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依然不能解決。 建武十五、六年的「度田」,由於不敢觸動豪強,終於宣告失敗。 但光武「頗以嚴猛為政」,信任酷吏,也打擊了一些豪強。 明帝效法光武的統治,曾出現「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的年代。 東漢初期,封建王朝對豪強勢力還有一定的控制力量。 所謂豪強,就是上層的地主階級和商人,他們的政治代表,就是大貴族和大官僚。 中葉和、安以後,皇帝都幼年即位,不能掌握權力,於是開始了外戚和宦官爭奪王朝統治的混亂局面。 他們為了保持自己的統治,都要依靠豪強的支持,因此豪強勢力遂得不斷地擴張。 外戚或宦官與豪強勢力相勾結,就形成牢不可破的王朝黑暗統治。 他們援引子弟徒黨或門生故吏,把持官僚系統,胡作非為,毫無忌憚。 外戚梁冀伏誅,除諸梁及妻孫氏中外宗親一網打盡外,「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 「收冀財貨,縣官斥賣,合三十餘萬萬」(《後漢書‧梁冀傳》)。 宦官專權,則「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搆害明賢,專樹黨類。 ……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敢單書」(《後漢書‧宦者列傳序》)。 在外戚或宦官勾結官僚集團的統治之下,廣大人民既遭受無窮的災難,社會到處呈現饑餓、流亡的慘狀;而一般中下層地主階級出身的士人也仕進無門,或滯留太學,或窮居野處,或周游郡國,逐漸形成了士人集團。 桓、靈之世,在宦官專權的壓迫下,士人集團便與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結合,「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成為廣泛的「清議」力量,一時影響很大。 因而引起宦官的恐懼和仇恨,終於釀成兩次「黨錮之禍」。 這些「黨人」代表廣大的中下層地主階級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治上的出路,一方面要求罷逐宦官,改良朝政,輓救統治階級的嚴重危機。 但接着而來的是以「黃巾」為首的農民大起義,豪強統治集團迫於情勢危急,解除了黨禁,轉而鎮壓黃巾,並開始了豪強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和社會的大動亂,終於覆滅了東漢王朝,形成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 今文經學特別是讖緯之學代表着東漢王朝的統治思想。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東漢經學極盛。 官、私學都很發達,大學生到東漢末增加到三萬人,不少私學門徒常達千人,「編牒不下萬人」。 今文經學西漢末已開始讖緯化。 東漢讖緯大行,光武因讖記中的天命的預言,崇信非常,曾「宣佈圖讖于天下」,並「多以決定嫌疑」。 明、章承之,於是「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後漢書‧張衡傳》)。 統治者利用讖緯迷信來欺騙人民和束縛干人的頭腦,反映統治思想的遇昧和無力,東漢一朝政治不得不越來越黑暗。 但從東漢初年以來,也不斷地產生反讖緯的科學思想,桓譚、王充、張衡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特別是王充,他的《論衡》,舉起鮮明的「疾虛妄」的旗幟,對一切神學迷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現了唯物主義精神,在當時的思想界最有進步意義。 同時,古文經學也繼續和今文經學展開了鬥爭,今文經學終因附會讖緯的愚妄和章句的煩瑣,力量越來越虛弱,而古文經學的影響則越來越擴大,終於壓倒了今文經學。 東漢的文學,在今文經學和讖緯的迷霧籠罩之下,雖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良的影響,但也出現了新的現象,表現了一定的變化和發展。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