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事,而主要在記言,故名為《國語》。 起於周穆王,終於魯悼公(前1000-前440)。 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從此一般都認為《國語》乃左丘明所作。 後人以《左傳》、《國語》既同一作者,而《左傳》是傳《春秋》的書,故又稱《國語》為「春秋外傳」。 其實《國語》記事雖亦終於智伯,而所起則遠自周初,顯然各自為書,與《春秋》不是一個系統,號為「春秋外傳」很不恰當。 而且書中所記,多與《左傳》重複、牴觸,又彼此之間往往詳略互異,這都說明《國語》和《左傳》的編纂並非出於一手。 但它的作者和《左傳》一樣,也是戰國初期一個熟悉歷史掌故的人則無問題。 《國語》所反映的進步思想雖不如《左傳》鮮明,然如祭公諫穆王征犬戎說:「先王耀德不觀兵。 」又說:「無勤民于遠。 」邵公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都是很有意義的文章。 從文學上的成就說,《國語》遠不如《左傳》。 這從長勺之戰可以看出。 兩書所記,意同而辭不同,一則簡練而恣態有神,一則平庸而枯搞乏味。 試一比較,優劣自見。 但《國語》記言之文亦有風趣絶佳者,如《晉語》記姜氏與子犯謀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對話,幽默生動,當時情景如在目前;而《左傳》于此過于求簡,反覺有所不足。 此外《晉語》八記叔向諫晉平公事,滑稽諷刺有似《晏子春秋》;《越語》下載越王勾踐與范蠡的問答多用韻語,也各具特色。 第三節 戰國策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 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 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 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 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 其中十一章內容見于《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 另十六章,是佚書。 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 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 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 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 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 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複雜矛盾和鬥爭。 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武力,但也決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 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 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 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 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第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