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節度使高從誨遣使入貢于契丹,契丹遣使以馬賜之。 從誨亦遣使詣河東勸進。 唐主立齊王景遂為皇太弟。 徙燕王景達為齊王,領諸道兵馬元帥。 徙南昌王弘冀為燕王,為之副。 景遂嘗與宮僚燕集,贊善大夫元城張易有所規諫,景遂方與客傳玩玉懷,弗之顧,易怒曰:「殿下重寶而輕士。 」取杯抵地碎之,眾皆失色。 景遂斂容謝之,待易益厚。 景達性剛直,唐主與宗室近臣飲,馮延己、延魯、魏岑、陳覺輩,極傾諂之態,或乘酒喧笑。 景達屢訶責之,復極言諫唐主,以不宜親近佞臣。 延己以二弟立非己意,欲以虛言德之。 嘗宴東宮,陽醉,撫景達背曰:「爾不可忘我!」景達大怒,拂衣入禁中白唐主,請斬之。 唐主諭解,乃止。 張易謂景達曰:「群小交構,禍福所繫。 殿下力未能去,數面折之,使彼懼而為備,何所不至!」自是每游宴,景達多辭疾不預。 唐主遣使賀契丹滅晉,且請詣長安修復唐室諸陵。 契丹不許,而遣使報之。 晉密州刺史皇甫暉,棣州刺史王建,皆避契丹,帥眾奔唐。 淮北賊帥多請命于唐。 唐虞部員外郎史館修撰韓熙載上疏,以為:「陛下恢復祖業,今也其時。 若虜主北歸,中原有主,則未易圖也。 」時方連兵福州,未暇北顧。 唐人皆以為恨,唐主亦悔之。 契丹主召晉百官悉集於庭,問曰:「吾國廣大,方數萬里,有君長二十七人。 今中國之俗異於吾國,吾欲擇一人君之,如何?」皆曰:「天無二日。 夷、夏之心,皆願推戴皇帝。 」如是者再。 契丹主乃曰:「汝曹既欲君我,今茲所行,何事為先?」對曰:「王者初有天下,應大赦。 」二月,丁巳朔,契丹主服通天冠、絳紗袍,登正殿,設樂懸、儀衛于庭。 百官朝賀,華人皆法服,胡人仍胡服,立於文武班中間。 下制稱大遼會同十年,大赦。 仍云:「自今節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戰馬。 」 趙延壽以契丹主負約,心怏怏,令李崧言于契丹主曰:「漢天子所不敢望,乞為皇太子。 」崧不得已為言之。 契丹主曰:「我于燕王,雖割吾肉,有用於燕王,吾無所愛。 然吾聞皇太子當以天子兒為之,豈燕王所可為也!」因令為燕王遷官。 時契丹以恆州為中京,翰林承旨張礪奏擬燕王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樞密使如故。 契丹主取筆塗去「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而行之。 壬戌,蜀李繼勛與興州刺史劉景攻固鎮,拔之。 乙丑,何重建請出蜀兵與階成兵共扼散關以取鳳州,丙寅,蜀主發山南兵三千七百赴之。 劉知遠聞何重建降蜀,嘆曰:「戎狄憑陵,中原無主,令籓鎮外附,吾為方伯,良可愧也!」於是將佐勸知遠稱尊號,以號令四方,觀諸侯去就。 知遠不許。 聞晉主北還,聲言欲出兵井陘,迎歸晉陽。 丁卯,命武節都指揮使滎澤史弘肇集諸軍于球場,告以出師之期。 軍士皆曰:「今契丹陷京城,執天子,天下無主。 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誰!宜先正位號,然後出師。 」爭呼萬歲不已。 知遠曰:「虜勢尚強,吾軍威未振,當且建功業。 士卒何知!」命左右遏止之。 己巳,行軍司馬潞城張彥威等三上箋勸進,知遠疑未決。 郭威與都押牙冠氏楊邠入說知遠曰:「今遠近之心,不謀而同,此天意也。 王不乘此際取之,謙讓不居,恐人心且移,移則反受其咎矣。 」知遠從之。 契丹以其將劉願為保義節度副使,陝人苦其暴虐。 奉國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暉、都頭侯章謀曰:「今胡虜亂華,乃吾屬奮發之秋。 河東劉公,威德遠著,吾輩若殺願,舉陝城歸之,為天下唱,取富貴如反掌耳。 」暉等然之。 晏與壯士數人,夜逾牙城入府,出庫兵以給眾。 庚午旦,斬願首,懸諸府門,又殺契丹監軍,奉暉為留後。 晏,徐州;暉,澶州;章,太原人也。 辛未,劉知遠即皇帝位。 自言未忍改晉國,又惡開運之名,乃更稱天福十二年。 壬申,詔:「諸道為契丹括錢率帛者,皆罷之。 其晉臣被迫脅為使者勿問,令詣行在。 自餘契丹,所在誅之。 」 何重建遣宮苑使崔延琛將兵攻鳳州,不克,退保固鎮。 甲戌,帝自將東迎晉主及太后。 至壽陽,聞已過恆州數日,乃留兵戍承天軍而還。 晉主既出寨,契丹無復供給,從官、宮女,皆自採木實、草葉而食之。 至錦州,契丹令晉主及后妃拜契丹主阿保機墓。 晉主不勝屈辱,泣曰:「薛超誤我!」馮後陰令左右求毒藥,欲與晉主俱自殺,不果。 契丹主聞帝即位,以通事耿崇美為昭義節度使,高唐英為彰德節度使,崔廷勛為河陽節度使,以控扼要害。 第8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8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