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悉以行營兵數萬,陳于相州安陽水之南。 皇甫遇與濮州刺史慕容彥超將數千騎前覘契丹,至鄴縣,將渡漳水,遇契丹數萬,遇等且戰且卻。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乃止,布陳,自午至未,力戰百餘合,相殺傷甚眾。 遇馬斃,因步戰;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馬授之,遇乘馬復戰。 久之,稍解;顧知敏已為契丹所擒,遇曰:「知敏義士,不可棄也。 」與彥超躍馬入契丹陳,取知敏而還。 俄而契丹繼出新兵來戰。 二將曰:「吾屬勢不可走,以死報國耳。 」日且幕,安陽諸將怪覘兵不還,安審琦曰:「皇甫太師寂無聲問,必為虜所困。 」語未卒,有一騎白遇等為虜數萬所圍;審琦即引騎兵出,將救之,張從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虜眾猥至,盡吾軍,恐未足以當之,公往何益!」審琦曰:「成敗,天也。 萬一不濟,當共受之。 借使虜不南來,坐失皇甫太師,吾屬何顏以見天下!」遂逾水而進。 契丹望見塵起,即解去。 遇等乃得還,與諸將俱歸相州,軍中皆服二將之勇。 彥超本吐谷渾也,與劉知遠同母。 契丹亦引軍退,其眾自相驚曰:「晉軍悉至矣!」時契丹主在邯鄲,聞之,即時北遁,不再宿,至鼓城。 是夕,張從恩等議曰:「契丹傾國而來,吾兵不多,城中糧不支一旬,萬一有奸人往告吾虛實,虜悉眾圍我,死無日矣。 不若引軍就黎陽倉,南倚大河以拒之,可以萬全。 」議未決,從恩引兵先發,諸軍繼之;擾亂失亡,復如發邢州之時。 從恩等留步兵五百守安陽橋,夜四鼓,知相州事符彥倫謂將佐曰:「此夕紛紜,人無固志,五百弊卒,安能守橋!」即召入,乘城為備。 至曙,望之,契丹數萬騎已陳于安陽水北,彥倫命城上揚旌鼓噪約束,契丹不測。 日加辰,趙延壽與契丹惕隱帥眾逾水,環相州而南,詔右神武統軍張彥澤將兵趣相州。 延壽等至湯陰,聞之,甲寅,引還;馬全節等擁大軍在黎陽,不敢追。 延壽悉陳甲騎于相州城下,若將攻城狀,符彥倫曰:「此虜將走耳。 」出甲卒五百,陳于城北以待之;契丹果引去。 以天平節度使張從恩權東京留守。 庚申,振武節度使折從遠擊契丹,圍勝州,遂攻朔州。 帝疾小愈,河北相繼告急。 帝曰:「此非安寢之時。 」乃部分諸將為行計。 更命武定軍曰天威軍。 北面副招討使馬全節等奏:「據降者言,虜眾不多,宜乘其散歸種落,大舉徑襲幽州。 」帝以為然,徵兵諸道。 壬戌,下詔親征;乙丑,帝發大梁。 閩之故臣共迎殷主延政,請歸福州,改國號曰閩。 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以從子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繼昌都督南都內外諸軍事,鎮福州;以飛捷指揮使黃仁諷為鎮遏使,將後衛之。 林仁翰至福州,閩主賞之甚薄。 仁翰未嘗自言其功。 發南都侍衛及兩軍甲士萬五千人,詣建州以拒唐。 二月,壬辰朔,帝至滑州,壬申,命安審琦屯鄴都。 甲戌,帝發滑州;乙亥,至澶州。 己卯,馬全節等諸軍以次北上。 劉知遠聞之曰:「中國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橫挑強胡,勝之猶有後患,況不勝乎!」 契丹自恆州還,以羸兵驅牛羊過祁州城下,刺史下邳沈斌出兵擊之;契丹以精騎奪其城門,州兵不得還。 趙延壽知城中無餘兵,引契丹急攻之;斌在[城]上,延壽語之曰:「沈使君,吾之故人,『擇禍莫若輕』,何不早降!」斌曰:「侍中父子失計陷身虜庭,忍帥犬羊以殘父母之邦;不自愧恥,更有驕色,何哉!沈斌弓折矢盡,寧為國家死耳,終不效公所為!」明日,城陷,斌自殺。 丙戌,詔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威以本道兵會馬全節等進軍。 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馮玉,宣徽北院使、權侍衛馬步都虞候太原李彥韜,皆挾恩用事,惡中書令桑維翰,數毀之。 帝欲罷維翰政事,李崧、劉昫固諫而止。 維翰知之,請以玉為樞密副使,玉殊不平。 丙申,中旨以玉為戶部尚書、樞密使,以分維翰之權。 彥韜少事閻寶,為仆夫,後隷高祖帳下。 高祖自太原南下,留彥韜侍帝,為腹心,由是有寵。 性纖巧,與嬖倖相結,以蔽帝耳目,帝委信之,至于升黜將相,亦得預議。 常謂人曰:「吾不知朝廷設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當盡去之。 」 第7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7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