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上遣使點兵,封德彞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幹壯大者,亦可並點。 」上從之。 敕出,魏徵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四。 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對曰:「夫兵在禦之得其道,不在眾多。 陛下取其壯健,以道禦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誠信禦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 』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詔云:『逋負官物,悉令蠲免。 』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復一年。 』既而繼有敕云:『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 』散還之後,方復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 今既徵得物,復點為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於守宰,居常簡閲,咸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 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賜征金甕一。 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 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又,臣觀隋末亂離,其欲爭天下者不過十餘人而已,其餘皆保鄉黨、全妻子,以待有道而歸之耳。 乃知百姓好亂者亦鮮,但人主不能安之耳。 」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 前幽州記室直中書省張藴古上《大寶箴》,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又曰:「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 羅八珍于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又曰:「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于未形,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 」上嘉之,賜以束帛,除大理丞。 上召傅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為吾禍。 然凡有天變,卿宜盡言皆如此,勿以前事為懲也。 」上嘗謂奕曰:「佛之為教,玄妙可師,卿何獨不悟其理?」對曰:「佛乃胡中桀黠,誑耀彼土。 中國邪僻之人,取莊、老玄談,飾以妖幻之語,用欺愚俗。 無益於民,有害于國,臣非不悟,鄙不學也。 」上頗然之。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是歲,進皇子長沙郡王恪為漢王,宜陽郡王祐為楚王。 新羅、百濟、高麗三國有宿仇,迭相攻擊;上遣國子助教朱子奢往諭指,三國皆上表謝罪。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上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貞觀元年(丁亥,公元六二七年) 春,正月,乙酉,改元。 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 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由茲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彞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內,豈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 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 」德彞頓首謝。 己亥,制:「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 上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更議定律令,寬絞刑五十條為斷右趾,上猶嫌其慘,曰:「肉刑廢已久,宜有以易之。 」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改為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三年;詔從之。 第1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