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裴之橫攻稽亭,徐嗣徽擊走之。 秋,七月,辛亥,齊立世宗妃元氏為文襄皇后,宮曰靜德。 又封世宗子孝琬為河間王,孝瑜為河南王。 乙卯,以尚書令封隆之錄尚書事,尚書左仆射平陽王淹為尚書令。 辛酉,梁王詧入朝于魏。 初,東魏遣儀同武威牒雲洛等迎鄱陽世子嗣,使鎮皖城。 嗣未及行,任約軍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戰,敗死。 約遂略地至湓城,尋陽王大心遣司馬韋質出戰而敗,帳下猶有戰士千餘人,咸勸大心走保建州;大心不能用,戊辰,以江州降約。 先是,大心使前太子洗馬韋臧鎮建昌,有甲士五千,聞尋陽不守,欲帥眾奔江陵,未發,為麾下所殺。 臧,粲之子也。 于慶略地至豫章,侯瑱屈,降之,慶送瑱建康。 景以瑱姓,待之甚厚,留其妻子及弟為質,遣瑱慶徇蠡南諸郡,以瑱湘州刺史。 初,巴山人黃法,有勇力,侯景之亂,合徒眾保鄉裡。 太守賀詡下江州,命法監郡事。 法屯新淦,于慶自豫章分兵襲新氵金,法敗之。 陳霸先使周文育進軍擊慶,法引兵會之。 邵陵王綸聞任約將至,使司馬蔣思安將精兵五千襲之,約眾潰;思安不設備,約收兵襲之,思安敗走。 湘東王繹改宜都為宜州,以王琳為刺史。 是月,以南郡王大連為江州刺史。 魏丞相泰以齊主稱帝,帥諸軍討之。 以齊王郭鎮隴右,征秦州刺史宇文導為大將軍、都督二十三州諸軍事,屯咸陽,鎮關中。 益州沙門孫天英帥徒數千人夜攻州城,武陵王紀與戰,斬之。 邵陵王綸大修鎧仗,將討侯景。 湘東王繹惡之,八月,甲午,遣左衛將軍王僧辯、信州刺史鮑泉等帥舟師一萬東趣江、郢,聲言拒任約,且雲迎邵陵王還江陵,授以湘州。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 趙道德以事屬黎陽太守清河房超,超不發書,棓殺其使;齊主善之,命守宰各設棓以誅屬請之使。 久之,都官中郎宋軌奏曰:「若受使請賕,猶致大戮,身為枉法,何以加罪!」乃罷之。 司都功曹張老上書請定齊律,詔右仆射薛琡等取魏《麟趾格》,更討論損益之。 齊主簡練六坊之人,每一人必當百人,任其臨陳必死,然後取之,謂之「百保鮮卑」。 又簡華人之勇力絶倫者,謂之「勇士」,以備邊要。 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 九月,丁巳,魏軍髮長安。 王僧辯軍至鸚鵡洲,郢州司馬劉龍虎等潛送質于僧辯,邵陵王綸聞之,遣其子威正侯礩將兵擊之,龍虎敗,奔于僧辯。 綸以書責僧辯曰:「將軍前年殺人之侄,今歲伐人之兄,以此求榮,恐天下不許!」僧辯送書於湘東王繹,繹命進軍。 辛酉,綸集其麾下于西園,涕泣言曰:「我本無他,志在滅賊,湘東常謂與之爭帝,遂爾見伐。 今日欲守則交絶糧儲,欲戰則取笑千載,不容無事受縛,當於下流避之。 」麾下壯士爭請出戰,綸不從,與礩自倉門登舟北出。 僧辯入據郢州。 繹以南平王恪為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世子方諸為郢州刺史,王僧辯為領軍將軍。 綸遇鎮東將軍裴之高於道,之高之子畿掠其軍器,綸與左右輕舟奔武昌澗飲寺,僧法馨匿綸于岩穴之下。 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等聞綸尚存,馳往迎之,說七柵流民以求糧仗。 綸出營巴水,流民八九千人附之,稍收散卒,屯于齊昌,遣使請降于齊,齊以綸為梁王。 湘東王繹改封皇子大款為臨川王,大成為桂陽王,大封為汝南王。 癸亥,魏軍至潼關。 庚午,齊主如晉陽,命太子殷居涼風堂監國。 南郡王中兵參軍張彪等起兵于若邪山,攻破浙東諸縣,有眾數萬。 吳郡人陸令公等說太守南海王大臨往依之。 大臨曰:「彪若成功,不資我力;如其橈敗,以我自解。 不可往也。 」 任約進寇西陽、武昌。 初,寧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數萬人討侯景,湘東王繹以為秦州刺史,使將兵東下,與約遇于武昌。 繹以廬陵王應為江州刺史,以文盛為長史行府州事,督諸將拒之。 應,續之子也。 邵陵王綸引齊兵未至,移營馬柵,距西陽八十里,任約聞之,遣儀同叱羅子通等將鐵騎二百襲之,綸不為備,策馬亡走。 時湘東王繹亦與齊連和,故齊人觀望,不助綸。 定州刺史田祖龍迎綸,綸以祖龍為繹所厚,懼為所執,復歸齊昌。 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綸之故吏也,開城納之,任約遂據西陽、武昌。 裴之高帥子弟部曲千餘人至夏首,湘東王繹召之,以為新興、永守二郡太守。 又以南平王恪為武州刺史,鎮武陵。 第4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