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散騎常侍廬江王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吳主不悅,散騎常侍萬彧、中書丞陳聲從而譖之。 丁忠使還,吳主大會群臣,蕃沉醉頓伏。 吳主疑其詐,輿蕃出外。 頃之,召還。 蕃好治威儀,行止自若。 吳主大怒,呵左右于殿下斬之,出,登來山,使親近擲蕃首,作虎跳狼爭咋嚙之,首皆碎壞。 丁忠說吳主曰:「北方無守戰之備,弋陽可襲而取。 」吳主以問群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北方新並巴、蜀,遣使求和,非求援於我也,欲蓄力以俟時耳。 敵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其利也。 」吳主雖不出兵,然遂與晉絶。 凱,遜之族子也。 夏,五月,壬子,博陵元公王沈卒。 六月,丙午晦,日有食之。 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 既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 秋,八月,帝將謁崇陽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傷。 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 」又詔曰:「漢文不使天下盡哀,亦帝王至謙之志。 當見山陵,何心無服!其議以衰絰從行。 群臣自依舊制。 」尚書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復服,義無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 」詔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諸君勤勤之至,豈苟相違。 」遂止。 中軍將軍羊祜謂傅玄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而漢文除之,毀禮傷義。 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 若因此復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復古,難行也。 」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復君臣也。 」乃止。 戊辰,群臣奏請易服復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沉痛。 況當食稻衣錦乎!適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 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相從已多,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遂以疏素終三年。 臣光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 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絶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後世帝王不能篤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諂諛,莫肯釐正。 至于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不能將順其美,惜哉! 吳改元寶鼎。 吳主以陸凱為左丞相,萬彧為右丞相。 吳主惡人視己,群臣侍見,莫敢舉目。 陸凱曰:「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 」吳主乃聽凱自視,而它人如故。 吳主居武昌,揚州之民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窮匱。 凱上疏曰:「今四邊無事,當務養民豐財,而更窮奢極欲,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臣竊痛之。 昔漢室既衰,三家鼎立;今曹、劉失道,皆為晉有,此目前之明驗也。 臣愚,但為陛下惜國家耳。 武昌土地危險脊確,非王者之都。 且童謡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以此觀之,足明民心與天意矣。 今國無一年之蓄,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官吏務為苛急,莫之或恤。 大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景帝以來,乃有千數,此耗財之甚者也。 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黨相扶,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臣願陛下省息百役,罷去苛擾,料出宮女,清選百官,則天悅民附,國家永安矣。 」吳主雖不悅,以其宿望,特優容之。 九月,詔:「自今雖詔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於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 戊戌,有司奏:「大晉受禪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 」從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永安山賊施但,因民勞怨,聚眾數千人,劫吳主庶弟永安侯謙作亂,北至建業,眾萬餘人,未至三十里住,擇吉日入城。 遣使以謙命召丁固、諸葛靚,固、靚斬其使,發兵逆戰于牛屯。 但兵皆無甲冑,即時敗散。 謙獨坐車中,生獲之。 固不敢殺,以狀白吳主,吳主並其母及弟俊皆殺之。 初,望氣者云:「荊州有王氣,當破揚州。 」故吳主徙都武昌。 及但反,自以為得計,遣數百人鼓噪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 」 十一月,初並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罷山陽公國督軍,除其禁制。 第5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5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