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等入議。 是時,歲比不登,朝廷方以為憂,而遭羌變,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 右將軍馮奉世曰:「羌虜近在竟內背畔,不以時誅,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師討之!」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 往者數不料敵,而師至于折傷,再三發調,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 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倍,用六萬人。 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 一月足以決。 」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為:「民方收斂時未可多發,發萬人屯守之,且足。 」奉世曰:「不可。 天下被饑饉,士馬羸耗,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 今以萬人分屯數處,虜見兵少,必不畏懼。 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 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 故少發師而曠日,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 」固爭之,不能得。 有詔,益二千人。 於是遣奉世將萬二千人騎,以將屯為名,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裨,到隴西,分屯三處。 昌先遣兩校尉與羌戰,羌虜盛多,皆為所破,殺兩校尉。 奉世具上地形部眾多少之計,願益三萬六千人,乃足以決事。 書奏,天子大為發兵六萬餘人。 八月,拜太常弋陽侯任千秋為奮武將軍以助之。 冬,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併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餘皆走出塞。 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未進,聞羌破而還。 詔罷吏士,頗留屯田,備要害處。 【漢紀二十一】起上章執徐,盡著雍困敦,凡九年。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 春,二月,馮奉世還京師,更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平昌考侯王按薨。 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冬,十一月,己丑,地震,雨水。 復鹽鐵官;置博士弟子員千人。 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故也。 孝元皇帝下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四零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食之。 上於是召諸前言日變在周堪、張猛者責問,皆稽首謝;因下詔稱堪之美,征詣行在所,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猛復為太中大夫、給事中。 中書令石顯管尚書,尚書五人皆其黨也;堪希見得,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 會堪疾喑,不能言而卒。 顯誣譖猛,令自殺于公車。 初,貢禹奏言:「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宜正定。 」天子是其議。 秋,七月,戊子,罷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戾太子、戾後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 諸陵分屬三輔。 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 詔勿置縣邑及徙郡國民。 孝元皇帝下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三九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三月,幸河東,祠后土。 秋,潁川水流殺人民。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用韋玄成等之議也。 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 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上意。 又傅昭儀及子濟陽王康愛幸,逾于皇后、太子。 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後,而不敢專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復之,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為此紛紛也!願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于遵制揚功,以定群下之心。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 唯陛下戒之,所以崇聖德也! 第1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