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衣食之業,不著于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往來轉徙,時至時去。 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畮也。 今胡人數轉牧、行獵于塞下,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 陛下不救,則邊民絶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 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 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今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 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 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冬夏衣、稟食,能自給而止。 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 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縣官為贖。 其民如是,則邑裡相救助,赴胡不避死。 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 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錯復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 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慕而勸往矣。 臣聞古之徙民者,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然後營邑、立城、制裡、割宅,先為築室家,置器物焉。 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 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 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 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裡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 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習地形、知民心者。 居則習民于射法,出則教民于應敵。 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政定於外。 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 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 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 所徙之民非壯有材者,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陛下絶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壹大治,則終身創矣。 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 錯為人峭直刻深,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太宗孝文皇帝下十二年(癸酉,公元前一六八年) 冬,十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東郡大興卒塞之。 春,三月,除關,無用傳。 晁錯言于上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