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雀生湣于城之陬。 史占之,曰:「吉。 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宋康王喜,起兵滅滕;伐薛;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 與齊、魏為敵國,乃愈自信其霸。 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以示威服鬼神。 為長夜之飲于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于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 天下之人謂之「桀宋」。 齊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 宋王奔魏,死於溫。 赧王中三十年(丙子,公元前二八五年) 秦王會楚王于宛,會趙王于中陽。 秦蒙武擊齊,拔九城。 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周,為天子。 狐咺正議,斫之檀衢,陳舉直言,殺之東閭。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為富實,乃與樂毅謀伐齊。 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 莫如約趙及楚、魏。 」於是使樂毅約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 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 赧王中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二八四年) 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 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 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 齊湣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于濟西,齊師大敗。 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 劇辛曰:「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 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於燕,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樂毅曰:「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 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作,則齊可圖也。 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恤下而撫其民,則難慮也。 」遂進軍深入。 齊人果大亂失度,湣王出走。 樂毅入臨淄,取寶物、祭器,輸之於燕。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為昌國君,遂使留徇齊城之未下者。 齊王出亡之衛,衛君闢宮舍之,稱臣而共具。 齊王不遜,衛人侵之。 齊王去奔鄒、魯,有驕色,鄒、魯弗內,遂走莒。 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 淖齒欲與燕分齊地,乃執湣王而數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 」「贏、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 」「有人當闕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王知之乎?」曰:「知之。 」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 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誡焉,何得無誅!」遂弒王于鼓裡。 荀子論之曰:國者,天下之利勢也。 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 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 齊湣、宋獻是也。 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挈國以呼禮義也,而無以害之。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擽然扶持心國,且若是其固也。 之所與為之者之人,則舉義士也;之所以為布陳于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向之者,則舉義志也。 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 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 故曰:以國濟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 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 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 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 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 是所謂信立而而霸也。 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 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 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 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湣、薛公是也。 故用強齊,非以修禮義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 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 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謀也。 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 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