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歸報,秦王封以六邑,號武信君。 復使東說齊王曰:「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蔽于三晉,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 』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王入朝,割河間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齊王許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 大王之威行于山東,敝邑恐懼,繕甲厲兵,力田積粟,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守白馬之津。 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軍于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正殷紂之事。 謹使使臣先聞左右。 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東籓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肩也。 夫斷右肩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渡清河,軍于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于河外;一軍軍于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必四分其地。 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面相約而口相結,常為兄弟之國也。 」趙王許之。 張儀乃北之燕,說燕王曰:「今趙王已入朝,效河間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時齊、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 今王事秦,長無齊、趙之患矣。 」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張儀歸報,未至咸陽,秦惠王薨,子武王立。 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毀短之。 諸侯聞儀與秦王有隙,皆畔衡,復合從。 慎靚王五年(辛亥,公元前三一零年) 張儀說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 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 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 」王許之。 齊王果伐梁,梁王恐。 張儀曰:「王勿患也。 請令齊罷兵。 」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托儀于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 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以信儀于秦王也。 」齊王乃解兵還。 張儀相魏一歲,卒。 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 又有魏人公孫衍者,號曰犀首,亦以談說顯名。 其餘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徒,紛紜遍于天下,務以辯詐相高,不可勝紀。 而儀、秦、衍最著。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 聖人惡諸。 」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 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 」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 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 秦王使甘茂誅蜀相莊。 秦王、魏王會于臨晉。 趙武靈王納吳廣之女孟姚,有寵,是為惠後。 生子何。 慎靚王六年(壬子,公元前三零九年) 秦初置丞相,以樗裡疾為右丞相。 慎靚王七年(癸丑,公元前三零八年) 秦、魏會于應。 第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