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裡,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慾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 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 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 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 「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覆到「明」的「混成」的狀態。 「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 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 「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着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 (《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 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 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 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註釋]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 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 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 此處採用第二種解釋。 2、塞其兌,閉其門:塞堵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 3、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句意為挫去其鋭氣,解除其紛擾,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塵世。 4、玄同:玄妙齊同,此處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幾句是說「玄同」的境界已經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等世俗的範疇。 [引語]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講的都是「和」,這一章接續前章,重點講的也是「和」。 四十二章說「沖氣以為和」,是講事物矛盾着的雙方,經過鬥爭而達到和諧與統一。 前一章講的「知和曰常」,即以和為事物的常態。 本章講怎樣可以保持常態的和。 這三章之間層層深入,邏輯性極強,向人講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不過這一章文字蘊含很深,這就不僅僅是指執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間人們處事為人的人生哲理。 他要求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和物。 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評析] 第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