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 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 總之,人活着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 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慾,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于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第14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 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⑤。 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繩繩兮⑧不可名,復歸於無物⑨。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⑩。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⑾。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⑿。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 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 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絶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着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 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註釋] ①夷:無色。 ②希:無聲。 ③微:無形。 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 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④致詰:詰,音ji • (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 致詰意為思議。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 • (上聲)。 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陰暗。 ⑧繩繩:不清楚、紛蕓不絶。 ⑨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引語] 本章是描述「道」體的。 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 本章以抽象的理解,來描述「道」的性質,並講到運用「道」的規律。 在這裡,「道」即是「一」。 在前面幾章中,老子所說過的「道」有兩種內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一是指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 這兩者之間實際是相互聯繫的。 本章所講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講「道」的兩方面內涵。 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不可感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不象」。 「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瞭解具體事物的根本。 [評析] 超脫于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着根本的不同。 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着,時隱時現,難以命名。 「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 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着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下一章緊接着對此作了闡述。 第15章: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猶兮⑤若畏四鄰⑥;儼兮⑦其若客⑧;渙兮其若凌釋⑨;敦兮其若樸⑩;曠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濁⑿;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譯文] 第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