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說:「睿智的人的做法,總是依從百姓的心思而行動,不去違反民眾的意願,所以,知足就不會爭鬥,無所作為因而也就無有所求。 不能知足所以貪求不已,爭奪四方財物卻不自認為是貪婪;心知有餘所以處處辭讓,捨棄天下卻不自認為清廉。 廉潔與貪婪的實情,並不是因為迫于外力,應該轉回頭來察看一下各自的稟賦。 身處天子之位卻不用顯貴傲視他人,富裕到擁有天下卻不用財富戲弄他人。 想一想它的後患,再考慮考慮事情的反面,認為有害于自然的本性,所以拒絶而不接受,並不是要用它來求取名聲與榮耀。 堯與舜做帝王天下和睦團結,並非行仁政于天下,而是不想因為追求美好而損害生命;善卷與許由能夠得到帝王之位卻辭讓不受,也不是虛情假意的謝絶禪讓,而是不想因為治理天下危害自己的生命。 這些人都能趨就其利,辭避其害,因而人們稱譽他們是賢明的人,可見賢明的稱譽也是可以獲取的,不過他們的本心並非建樹個人的名譽。 」 無足說:「必定要保持自己的名聲,即使勞苦身形、謝絶美食、儉省給養以維持生命,那麼這一定是個長期疾病睏乏而沒有死去的人。 」 知和說:「均平就是幸福,有餘便是禍害,物類莫不是這樣,而財物更為突出。 如今富有的人,耳朵謀求鐘鼓、簫笛的樂聲,嘴巴滿足於肉食、佳釀的美味,因而觸發了他的慾念,遺忘了他的事業,真可說是迷亂極了;深深地陷入了憤懣的盛氣之中,像背着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說是痛苦極了;貪求財物而招惹怨恨,貪求權勢而耗盡心力,安靜閒居就沉溺于嗜欲,體態豐腴光澤就盛氣凌人,真可說是發病了;為了貪圖富有追求私利,獲取的財物堆得像齊耳的高牆也不知滿足,而且越是貪婪就越發不知收斂,真可說是羞辱極了;財物囤積卻沒有用處,唸唸不忘卻又不願割捨,滿腹的焦心與煩惱,企求增益永無休止,真可說是憂愁極了;在家內總擔憂竊賊的傷害,在外面總害怕寇盜的殘殺,在內遍設防盜的塔樓和射箭的孔道,在外不敢獨自行走,真可說是畏懼極了。 以上的六種情況,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全都遺忘不求審察,等到禍患來臨,想要傾家蕩產保全性命,只求返歸貧窮求得一日的安寧也不可能。 所以,從名聲的角度來觀察卻看不見,從利益的角度來探求卻得不到,使心意和身體受到如此困擾地竭力爭奪名利,豈不迷亂嗎!」 說劍 第209講: 昔趙文王喜劍(1),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下(2),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3)。 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太子悝患之(4),募左右曰(5):「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6),賜之千金。 」左右曰:「莊子當能。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7)。 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幣從者(8)。 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絶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9),下不當太子(10),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 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髻垂冠(11),曼胡之纓(12),短後之衣(13),瞋目而語難(14),王乃說之(15)。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16)。 」莊子曰:「請治劍服。 」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 太子乃與見王(17),王脫白刃待之(18)。 【譯文】 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餘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餘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 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 太子悝十分擔憂,徵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贈予他千金。 」左右近侍說:「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 」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