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之情者(1),不務生之所無以為()2;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3)。 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來不能卻(5),其去不能止(5)。 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6)。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 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7),正平則與彼更生(8),更生則幾矣。 事奚足棄則生奚足遺(9)?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10)。 夫形全精復(11),與天為一。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12),散則成始(13)。 形精不虧,是謂能移(14);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5)。 【譯文】 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對於生命沒有什麼好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 養育身形必定先得備足各種物品,可是物資充裕有餘而身體卻不能很好保養的情況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脫離形體,可是形體沒有死去而生命卻已死亡的情況也是有的。 生命的到來不能推卻,生命的離去不能留止。 可悲啊!世俗的人認為養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養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間還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呢!雖然不值得去做卻不得不去做,內中的操勞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 想要免除操勞形體的情況,不如忘卻世事。 忘卻世事就沒有勞苦和拘累,沒有勞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就能跟隨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跟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也就接近於大道了。 世俗之事為什麼須得捨棄而生命途中的痕跡為什麼須得遺忘?捨棄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會勞累,遺忘了生命的涯際精神就不會虧損。 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複本還原,就跟自然融合為一體。 天和地,乃是萬物(生長、繁育)的父體和母體,(陰陽二氣)一旦結合便形成物體,物體一旦離散又成為新的物體產生的開始。 形體保全精神不虧損,這就叫做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精神彙集達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過來又將跟自然相輔相成。 第108講: 子列子問關尹曰(1):「至人潛行不窒(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3)。 請問何以至于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 居(6),予語女。 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10),夫得是而窮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無端之紀(13),游乎萬物之所終始(14),一其性(15),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無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 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20),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 復仇者不折鏌干(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22),是以天下平均。 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24)。 不厭其天,不忽於人(25),民几乎以其真!」 【譯文】 列子問關尹說:「道德修養臻于完善的至人潛行水中卻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于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 請問為什麼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關尹回答說:“這是因為持守住純和之氣,並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 坐下,我告訴給你。 大凡具有面貌、形象、聲音、顏色的東西,都是物體,那麼物與物之間又為什麼差異很大,區別甚多?又是什麼東西最有能耐足以居於他物之先的地位?這都只不過是有形狀和顏色罷了。 大凡一個有形之物卻不顯露形色而留足於無所變化之中,懂得這個道理而且深明內中的奧秘,他物又怎麼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樣的人處在本能所為的限度內,藏身於無端無緒的混沌中,遊樂于萬物或滅或生的變化環境裡,本性專一不二,元氣保全涵養,德行相融相合,從而使自身與自然相通。 像這樣,他的稟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沒有虧損,外物又從什麼地方能夠侵入呢! 第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