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着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 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于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 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 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 臧與谷兩個家奴一塊兒放羊卻都讓羊跑了。 問臧在做什麼,說是在拿着書簡讀書;問谷在做什麼,說是在玩投骰子的遊戲。 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一樣,不過他們丟失了羊卻是同樣的。 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 為什麼一定要讚譽伯夷而指責盜跖呢!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 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 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麼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麼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呢! 第99講: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①,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②;屬其性于五味,雖通如俞兒③,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④;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⑤。 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 余愧乎道德⑥,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⑦,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註釋】 ①屬:從屬,歸向。 一說「屬」讀zh • ǔ,接連、綴系的意思。 二說皆可通。 ②臧:善,好的意思。 ③俞兒:相傳為齊人,味覺靈敏,善於辨別味道。 ④聰:聽覺靈敏。 ⑤明:視覺明晰、敏鋭。 ⑥道德:這裡指對宇宙萬物本體和事物變化運動規律的認識。 ⑦操:節操,操守。 【譯文】 況且,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仁義,即使如同曾參和史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美;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甜、酸、苦、辣、咸五味,即使如同俞兒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聲,即使如同師曠那樣通曉音律,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聰敏;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色,即使如同離朱那樣通曉色彩,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視覺敏鋭。 我所說的完美,絶不是仁義之類的東西,而是比各有所得更美好罷了;我所說的完善,絶不是所謂的仁義,而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罷了。 我所說的聰敏,不是說能聽到別人什麼,而是指能夠內審自己罷了。 我所說的視覺敏鋭,不是說能看見別人什麼,而是指能夠看清自己罷了。 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別人,不能安於自得而向別人索求的人,這就是索求別人之所得而不能安於自己所應得的人,也就是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能安於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的人。 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安於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無論盜跖與勃夷,都同樣是滯亂邪惡的。 我有愧於宇宙萬物本體的認識和事物變化規律的理解,所以就上一層說我不能奉行仁義的節操,就下一層說我不願從事滯亂邪惡的行徑。 至樂 第100講: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1);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2),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 其為形也亦愚哉。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