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 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纔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 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 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 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裡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裡生長,舟車在這裡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第84講: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3),終始無故(4)。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6),故遙而不悶(7),掇而不跂(8),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說(10),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 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 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侷限于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第85講: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1),至大不可圍(2)。 』是信情乎(3)?」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故異便(5)。 此勢之有也(6)。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7);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8);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9),物之粗也(10);可以致意者(11),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12),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13),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14);動不為利,不賤門隷(15);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16),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闢異(17);為在從眾(18),不賤佞諂(19),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20),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21),至德不得(22),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23)。 」 【譯文】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