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對太宰和內史的酬謝、饗食、餽贈、郊送等禮儀都按諸侯的等級進行,態度相當謙和融洽。 內史興回來,把這件事告訴襄王說:「晉國是不能不善待的,它的國君一定會稱霸諸侯。 他們接受王命恭敬,執行禮儀得當。 尊敬王命,是講究上下之分的做法;行禮得當,是具有德行的表現。 以德行來作為諸侯的表率,諸侯一定會歸附他。 而且禮儀就是用來觀察忠、信、仁、義的,忠是用於判斷,仁是用於施行,信是用於維護,義是用於節制。 以忠判斷才公正,以仁施行才生效,以信維護才穩固,以義節制才適度。 判斷公正就沒有怨恨,施行生效就沒有睏乏,維護穩固就不會走樣,節制適度就不會離心。 如果民眾沒有怨恨而財用不睏乏,命令不走樣而執行沒有離心,那什麼事辦不成呢!表裡相應,是忠;辭讓受命,是仁;守節不越,是信;行禮無誤,是義。 臣進入晉國,這四項都不見疏漏,所以臣認為晉侯是知禮的,陛下要善待他。 立了知禮者,他的報答一定豐厚。 」襄王接受了建議,派往晉國的使者接連不斷。 到了惠後之難時,襄王出奔鄭國,晉文公接納了襄王。 周襄王十六年任命了晉文公,襄王二十一年文公率諸侯在衡雍朝見周天子並呈獻所得的楚國戰利品,接着主持了踐土的會盟,從此開始稱霸諸侯。 第15講:襄王十三年①,鄭人伐滑②。 王使游孫伯請滑③,鄭人執之。 王怒,將以狄伐鄭④。 富辰諫曰⑤:「不可。 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 』周文公之詩曰⑥:『兄弟鬩于牆,外御其侮。 』若是則鬩乃內侮,而雖鬩不敗親也。 鄭在天子,兄弟也⑦。 鄭武、莊有大勛力於平、桓⑧;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子頽之亂,又鄭之由定。 今以小忿棄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無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於他,征於他,利乃外矣。 章怨外利,不義;棄親即狄,不祥;以怨報德,不仁。 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 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不仁則民不至。 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寧百姓,令聞不忘。 王其不可以棄之。 」王不聽。 十七年,王降狄師以伐鄭。 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不可。 夫婚姻,禍福之階也。 由之利內則福,利外則取禍。 今王外利矣,其無乃階禍乎?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⑨,杞、繒由大姒⑩,齊、許、申、呂由大姜(11),陳由大姬(12),是皆能內利親親者也。 昔■之亡也由仲任(13),密須由伯姞(14),鄶由叔妘(15),聃由鄭姬(16),息由陳媯(17),鄧由楚曼(18),羅由季姬(19),盧由荊媯(20),是皆外利離親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內,何如而外?」對曰:「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斬、親舊。 然則民莫不審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財不匱竭,求無不至,動無不濟。 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 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 夫狄無列于王室,鄭伯南邊(21),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 狄,豺狼之德也,鄭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賢也。 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而棄之,是不庸勛也。 鄭伯捷之齒長矣(22),王而弱之,是不長老也。 狄,隗姓也,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 夫禮,新不間舊,王以狄女間姜、任(23),非禮且棄舊也。 王一舉而棄七德,臣故曰利外矣。 《書》有之曰(24):『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王不忍小忿而棄鄭,又登叔隗以階狄。 狄,封豕豺狼也,不可厭也。 」王不聽。 十八年(25),王黜狄後(26)。 狄人來誅殺譚伯(27)。 富辰曰:「昔吾驟諫王,王弗從,以及此難。 若我不出,王其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28),故以其黨啟狄人。 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鄭,晉文公納之。 【註釋】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語譯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