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說:「楚莊王的話怎麼說的?」吳起回答說:「楚莊王謀劃政事得當,大臣們沒有誰及得上他,退朝後他帶著憂慮的神色。 申公巫臣上前詢問說:『大王被群臣朝見後面帶憂慮的神色,為什麼呀?』莊王說:『我謀劃攻事得當,大臣們沒有誰能及得上我,因此我憂慮啊。 那憂慮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話中,他說過:「諸侯獲得師傅的稱王天下,獲得朋友的稱霸諸侯,獲得解決疑惑者的保存國家,自行謀劃而沒有誰及得上自己的滅亡。 」現在憑我這樣的無能,而大臣們卻沒有誰及得上我,我的國家接近於滅亡啦!因此我憂慮啊。 』楚莊王因此而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 武侯後退了幾步,拱手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輓救我的過錯啊。 」 第600講: 32.3伯禽將歸於魯(1),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2)?」 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 此三者,其美德已。 」 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 彼其寬也,出無辨矣(3),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4)。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 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 聞之曰:『無越逾不見士(5)。 』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6),即物少至,少至則淺。 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語女(7):我,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成王之為叔父,吾于天下不賤矣,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8),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於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 吾所以得三士者,亡於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 故上士吾薄為之貌,下士吾厚為之貌。 人人皆以我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後見物;見物,然後知其是非之所在。 戒之哉!女以魯國驕人,幾矣!夫仰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驕也。 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9),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 【註釋】 (1)伯禽:周公旦(見5.4注(3))的兒子,周公旦雖被封于魯,但因輔佐成王而留在京師,于 是伯禽被封于魯,其在位共四十六年。 (2)盍(h • 6合):何不。 志:意,測度。 而:通「爾」,你。 子:男子,指伯禽。 (3)出:給予,指賞賜。 出無辨:賞賜時不加分別,指不按功行賞。 《韓非子·外 儲說下》載秦昭王之言曰:「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 」所以這不值得讚美。 (4)窶(j • ) 具):貧寒而簡陋,此指見識淺陋而辦法很少。 (5)越逾:超越,過度。 一說「越逾」是超越等級地位 的意思,「不」字當在「無」字下。 (6)聞:通「問」。 (7)此下所述,不是周公對伯禽之傅所說的話, 而是周公對伯禽說的話,參見《韓詩外傳》卷三第三十一章和《說苑·敬慎》。 (8)贄(zh • @至):初 見尊長時所送的禮品。 還贄:按古代禮制,初見尊長,要執贄相送。 但對方如果因為地位相等而不敢 當,就要還贄。 所以,「執贄而見」,指拜見尊長;「還贄而相見」,指會見地位相等的人。 (9)其: 見9.21注(2)。 其所:理想的所在。 【譯文】 伯禽將要回到魯國去,周公旦對伯禽的師傅說:「你們要走了,你為什麼不估量一下你所輔導的這個人的美德呢?」 伯禽的師傅回答說:「他為人寬大,喜歡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謹慎。 這三個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 」 周公說:「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東西當作美德啦!君子喜歡按照道理去行事,所以他的民眾也歸順正道。 他對人一味寬大,那麼賞賜就會不加分別了,你卻還讚美它。 他喜歡靠自己的才智行事,這是使他淺陋無知而胸懷狹窄的根源啊。 君子氣力像牛一樣大,也不和牛較量氣力;跑起來像馬一樣快,也不和馬賽跑;智慧像士人一樣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聰明。 那較量競爭,只是把自己和別人等同的人的氣量,你卻還讚美它。 他的謹慎,這是使他孤陋寡聞的原因。 我聽說過這句活:『不要過分地不會見士人。 』見到士人就要問道:『不是我不明察吧?』不詢問,那麼事情就瞭解得少,瞭解得少就淺陋了。 那淺陋,是下賤之人的為人之道,你卻還讚美它。 」 第2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2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