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也通。 (2)塚(zh • %ng • 腫):長(zh • 3ng • 掌)。 塚卿:上卿,參見27.25注(1)。 修幣:經營貨幣, 指放高利貸之類。 (3)圃:《集解》作「園」,據《韓詩外傳》卷四第十四章改。 場圃(p • (浦):打穀 與種菜的地方。 古人場、圃同地,春夏種菜即為圃,秋冬則將圃修築成平整的場地,用來打穀與翻曬 糧食,所以連稱「場圃」。 (4)窶(j • )據)貧寒。 竄:措,安置。 有所竄其手:指能夠着手料理自己的 生活。 【譯文】 道義和私利,是人們兼有的東西。 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賢君也不能除去民眾追求私利的慾望,但是能夠使他們對私利的追求敵不過他們對道義的愛好。 即使是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眾對道義的愛好,但是能夠使他們對道義的愛好敵不過他們對私利的追求。 所以道義勝過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會,私利勝過道義的就是混亂的社會。 君主看重道義,道義就會勝過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會勝過道義。 所以天子不談論財物多少,諸侯不談論有利還是有害,大夫不談論得到還是失去,士不去販運買賣貨物;擁有國家的君主不養殖牛和羊,獻身于君主的臣子不養殖鷄和小豬,上卿不放高利貸,大夫不築場種菜;從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為羞恥而不和民眾爭搶職業,喜歡施捨而以囤積私藏為恥辱。 所以民眾不為錢財所困擾,貧窮的人也不會手足無措了。 第514講: 27.68文王誅四(1),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誅已(2)。 【註釋】 (1)此下參見7.4注。 (2)康:周康王,西周國王,周成王的兒子,姓姬,名釗。 他繼承了成王 的政策,繼續加強統治。 《史記·周本紀》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案: 語助詞。 【譯文】 周文王討伐了四個國家,周武王誅殺了兩個人,周公旦完成了稱王天下的大業,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就沒有殺伐了。 第515講: 27.69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譯文】 讚許積聚錢財而把一無所有看作羞恥,加重人民的負擔而懲處不堪負擔的人,這是邪惡行為產生的根源,也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第516講: 27.70上好羞(1),則民暗飾矣(2);上好富,則民死利矣。 二者,亂之衢也(3)。 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絶矣(4),絶故舊矣,與義分背矣。 」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註釋】 (1)羞:恥辱。 一說「羞」為「■」字之誤。 (2)飾:同「飭」,整治。 (3)「亂」上當有「治」 字。 (4)「絶」與上下文不押韻,疑為「德」字之形訛。 「富」、「恥」、「德」(今誤為「絶」)、「舊」、「背」押韻,「恥」、「舊」屬之部,其餘屬職部,之職兩部古代通押。 【譯文】 君主愛好義,那麼民眾就暗自整飭了。 君主愛好富,那麼民眾就為利而死了。 這兩點,是治和亂的叉道。 民間俗語說:「想富嗎?忍着恥辱吧,道德敗壞吧,與故舊一刀兩斷吧,與道義背道而馳吧。 」君主愛好富,那麼人民的行為就這樣,怎麼能不亂? 第517講: 27.71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1)?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註釋】 (1)苞:通「包」。 苞苴:包裹。 古人贈送禮物,必加包裹,所以稱餽贈的禮物為苞苴。 此指賄 賂。 【譯文】 商湯因為大旱而向神禱告說:「是我的政策不適當嗎?是我役使民眾太苦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我的宮殿房舍太華麗了嗎?是妻妾嬪妃說情請託太多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賄賂盛行嗎?是譭謗的人發跡了嗎?為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 第518講: 27.72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1),非以尊大夫而已。 【註釋】 (1)差(c • 9疵):區別等級。 【譯文】 上天生育民眾,並不是為了君主;上天設立君主,卻是為了民眾。 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並不只是用來尊重諸侯而已;安排各種官職,區別爵位俸祿的等級,並不只是用來尊重大夫而已。 第519講: 27.73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1)。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註釋】 (1)不以事詔:指不具體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 參見21.11注(1)。 【譯文】 第2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