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之道,在於瞭解人;為臣之道,在於精通政事。 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誡而各種事情也就辦成了。 農夫對種地很精通卻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農業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這樣。 第520講: 27.74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 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譯文】 用賢能的人去替換沒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 用安定的國家去攻打混亂的國家,不等交戰就知道能攻克。 第521講: 27.75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1),不敢過卞。 晉人欲伐衛,畏子路(2),不敢過蒲。 【註釋】 (1)卞: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泗水縣東。 卞莊子:春秋時魯國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 可參見《論語·憲問》及《韓詩外傳》卷十第十三章。 (2)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 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學生,有勇力,曾在衛國的蒲邑(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當 過邑長。 【譯文】 齊國人想攻打魯國,顧忌卞莊子,不敢經過卞城。 晉國人想攻打衛國,害怕子路,不敢經過蒲邑。 第522講: 27.76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1)。 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2),則天府已。 【註釋】 (1)天府:朝廷的倉庫。 (2)六貳:當為「六藝」之誤,指六經(盧文弨說)。 即《詩》、《書》、 《禮》、《樂》、《易》、《春秋》。 【譯文】 不懂政治就去詢問堯、舜,沒有財富就去尋求寶庫。 我說: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就是堯、舜;六經包含的豐富內容,就是寶庫。 第523講: 27.77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1)。 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 無留善,無宿問。 【註釋】 (1)幡然:通「翻然」,見16.4注(15)。 【譯文】 君子的學習就像蛇,蟬等脫殼一樣,很快有所改變。 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著效仿,他擺什麼臉色、講什麼話、用什麼口氣都效仿。 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問的事拖過夜。 第524講: 27.78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譯文】 善於學習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於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第525講: 27.79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1),以是非對。 【註釋】 (1)三公:見8.24注(5)。 正:通「政」。 【譯文】 君子樹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樣不能變通,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是非來回答。 第526講: 27.80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1)。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註釋】 (1)細席:當為「絪席」之誤,即「茵席」,褥墊。 【譯文】 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苟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坐席上說的話。 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沒有一天不在這樣。 第527講: 27.81雨小,漢故潛(1)。 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2),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3)。 小人不誠于內而求之於外。 【註釋】 (1)漢:漢水,在今陝西、湖北省境內。 潛:潛水,是從漢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長江的河道,有人 以為即今湖北潛江縣的蘆洑河。 (2)著:《集解》作「箸」,據宋浙本改。 (3)問:通「聞」(w • 8n • 問), 聲譽。 【譯文】 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 儘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 小人內心不真誠卻到外界去追求聲譽。 第528講: 27.82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 倍畔之人(1),明君不內(2),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 【註釋】 (1)倍:通「背」。 畔:通「叛」。 (2)內(n • 4納):同「納」。 【譯文】 說話時不稱道老師叫做反叛,教學時不稱道老師叫做背離。 背叛老師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納,朝廷內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說話。 第529講: 27.83不足於行者,說過。 不足於信者,誠言(1)。 故《春秋》善胥命(2),而《詩》非屢盟(3),其心一也。 【註釋】 (1)誠:通「盛」。 (2)《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魯史修訂而 成。 對《春秋》進行闡明、解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 戰國秦漢時,人們引述《左傳》、 《公羊傳》、《穀梁傳》中的話,往往也統稱《春秋》。 此文說「《春秋》善胥命」。 實指《公羊傳·桓 第2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