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說:「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 那仁者愛人,正因為愛人,所以就憎惡別人危害他們;義者遵循道理,正因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惡別人搞亂它。 那用兵,是為了禁止橫暴、消除危害,並不是爭奪啊。 所以仁人的軍隊,他們停留的地方會得到全面治理,他們經過的地方會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時雨的降落,沒有人不歡喜。 因此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國,周武王討伐商紂,這兩帝、四王都是使用仁義的軍隊馳騁于天下的。 所以近處喜愛他們的善良,遠方仰慕他們的道義;兵器的刀口上還沒有沾上鮮血,遠近的人就來歸附了;德行偉大到這種地步,就會影響到四方極遠的地方。 《詩》云:『善人君子忠於仁,堅持道義不變更。 他的道義不變更,四方國家他坐鎮。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 第249講: 15.7李斯問孫卿子曰(1):「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 」 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 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 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 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 故曰:『凡在於君(2),將率末事也。 』奏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3),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 故湯之放桀也(4),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5);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6);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 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7),此世之所以亂也。 」 【註釋】 (1)李斯:秦代政治家。 曾從學于荀子,後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曾先後任秦朝的廷尉和丞相。 (2)君:《集解》誤作「軍」,據嘉善謝氏校本改。 (3)諰諰(x • !洗)然:恐懼的樣子。 軋:傾軋。 (4) 傳說湯打敗桀後,把桀流放到歷山(參見21.3注(4))。 (5)鳴條:古地名,又名高侯原,是成湯打敗 夏桀的地方。 其地所在,異說甚多,現已難以確指,通行的說法認為在今山西運城縣安邑鎮北(參見 《史記·殷本紀》《正義》)。 (6)甲子:甲子日,即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打敗商紂王的 日子。 關於武王克殷之日,《尚書·牧誓》僅記「甲子」,未載年月,故史家推算,其說甚眾。 《史 記·周本紀》以為在周武王十二年二月,後人多以為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即公元前1066年陰曆二 月初五。 但據《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這甲子日或當在周武王六年(公元前1106年)陰曆 二月初五。 (7)本:指實行仁義的政治措施。 末:指機變詭詐的戰略戰術,即李斯所說的「以便從事」。 【譯文】 李斯問荀卿說:「秦國四代都有勝利的戰果,在四海之內兵力最強,威力擴展到諸侯各國,但他們並不是依靠仁義去從事戰爭,而只是根據便利的原則去做罷了。 」 荀卿說:「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 你所說的便利,是一種並不便利的便利。 我所說的仁義,才是極其便利的便利。 那仁義,是用來搞好政治的工具;政治搞好了,那麼民眾就會親近他們的君主,喜愛他們的君主,而不在乎為君主去犧牲。 所以說:『一切都在於君主,將帥是次要的事。 』秦國四代都有勝利,卻還是提心弔膽地經常怕天下各國團結一致來蹂躪自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衰落時代的軍隊,還沒有抓住根本的綱領。 從前商湯流放夏桀,並不只是在鳴條追擊的時候;武王誅殺商紂,並不是甲子日早晨之後才戰勝他的;而都是靠了以前的措施與平時的治理,這就是我所說的仁義的軍隊。 現在你不從根本上去尋找原因而只是從枝節上去探索緣由,這就是社會混亂的原因。 」 第250講: 15.8禮者,治辨之極也(1),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 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 【註釋】 (1)辨(b • 4n • 辦):通「辦」,治理。 【譯文】 禮,是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是使國家強大的根本措施,是威力得以擴展的有效辦法,是功業名聲得以成就的要領。 天子諸侯遵行了它,所以能取得天下;不遵行它,所以會丟掉國家政權。 所以,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不足以用來取勝,高聳的城牆、深深的護城河不足以用來固守,嚴格的命令、繁多的刑罰不足以用來造成威勢,遵行禮義之道才能成功,不遵行禮義之道就會失敗。 第251講: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