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君主,他使民眾謀生的道路很狹窄、生活很窮窘,他使用民眾殘酷嚴厲,用權勢威逼他們作戰,用窮困使他們生計艱難而只能去作戰,用獎賞使他們習慣于作戰,用刑罰強迫他們去作戰,使國內的民眾向君主求取利祿的辦法,除了作戰就沒有別的途徑;使民眾窮困後再使用他們,得勝後再給他們記功,對功勞的獎賞隨着功勞而增長,得到五個敵人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 這秦國要算是兵員最多、戰鬥力最強而又最為長久的了,又有很多土地可以徵稅。 所以秦國四代都有勝利的戰果,這並不是因為僥倖,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齊國的『技擊』不可以用來對付魏國的『武卒』,魏國的『武卒』不可以用來對付秦國的『鋭士』,秦國的『鋭士』不可以用來對付齊桓公、晉文公那有紀律約束的軍隊,齊桓公、晉文公那有紀律約束的軍隊不可以用來抵抗商湯、周武王的仁義之師;如果有抵抗他們的,就會像用枯焦烤乾的東西扔在石頭上一樣。 綜合齊、魏、秦這幾個國家來看,都是些追求獎賞、投身于獲取利祿的士兵,這是受僱傭的人出賣氣力的辦法,並不講尊重君主、遵守制度、極盡氣節的道理。 諸侯如果有誰能用仁義節操精細巧妙地來訓導士兵,那麼一舉兵就能吞併危及它們了。 “所以,招引、募求、挑選,注重權謀詭詐,崇尚功利,這是在欺騙士兵;講求禮制道義教育感化,這才能使士兵齊心合力。 用受騙的軍隊去對付受騙的軍隊,他們之間還有巧妙與拙劣之別,用受騙的軍隊去對付齊心合力的軍隊,拿它打個比方,就好像用小刀去毀壞泰山一樣,如果不是天底下的傻子,是沒有人敢嘗試的。 所以稱王天下者的軍隊是沒有人敢試與為敵的。 商湯、周武王討伐夏桀、商紂的時候,從容地指揮,而那些強橫暴虐的諸侯國也沒有不奔走前來供驅使的,除掉夏桀、商紂就好像除掉孤獨的一個人一樣。 所以《泰誓》說:『獨夫紂。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所以軍隊能大規模地齊心合力,就能制服天下;小規模地齊心合力,就能打敗鄰近的敵國。 至于那種招引募求挑選來的、注重權謀詭詐、崇尚功利的軍隊,那勝負就沒有個定准了,有時衰,有時盛,有時保存,有時滅亡,互為高下、互有勝負罷了。 這叫做盜賊式的軍隊,君子是不用這種軍隊的。 「齊國的田單,楚國的莊0,秦國的衛鞅,燕國的繆蟣,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說的善於用兵的人。 這些人的巧妙、拙劣、強大、弱小沒有什麼相似的,至於他們遵行的原則,卻是一樣的,他們都還沒有達到使士兵和衷共濟、齊心合力的地步,而只是抓住對方弱點伺機進行欺詐,玩弄權術陰謀進行顛覆,所以仍免不了是些盜賊式的軍隊。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些人的軍隊就都是和衷共濟、齊心合力的軍隊,可說是進入禮義教化的境地了,但還沒有抓住那根本的綱領,所以可以稱霸諸侯而不可以稱王天下。 這就是或強或弱的效驗。 」 第246講: 15.4孝成王、臨武君曰:「善。 請問為將。 」 孫卿子曰:「知莫大乎棄疑(1),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 事至無悔而上矣,成不可必也。 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臧,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2);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3),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無慾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慾泰(4),夫是之謂五權。 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凡受命于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凶。 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 敬謀無壙(5),敬事無壙,敬吏無壙,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 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壙,夫是之謂天下之將,則通於神明矣。 」 【註釋】 (1)知:通「智」。 疑:猶豫不定。 棄疑:《商君書·更法》:「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用兵 貴果斷,所以要「棄疑」。 (2)伍、參(s • 1 n • 三):即「叄伍」,「三」與「五」指多而錯雜,引申 第1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