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武君:楚國將領,姓名不詳,當時在趙國。 孫卿子:即荀況。 趙孝成王:名丹,公元前265~ 前245年在位。 (2)羿:見8.16注(3)。 (3)六馬:古代帝王的車用六匹馬拉,「六馬」指同拉一輛車 的六匹馬。 (4)造父:見8.16注(1)。 (5)湯、武:見4.12注(12)。 【譯文】 臨武君和荀卿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用兵之道。 趙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要領。 」 臨武君回答說:「上取得有利於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勢,觀察好敵人的變動情況,比敵人後行動但比敵人先到達,這就是用兵的要領。 」 荀卿說:「不對。 我所聽說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於使民眾和自己團結一致。 如果弓箭不協調,那麼后羿也不能用它來射中微小的目標;如果六匹馬不協調,那麼造父也不能靠它們到達遠方;如果民眾不親近歸附君主,那麼商湯、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勝仗。 所以善於使民眾歸附的人,這才是善於用兵的人。 所以用兵的要領就在善於使民眾歸附自己罷了。 」 第244講: 15.2臨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暗(1),莫知其所從出。 孫、吳用之(2),無敵于天下。 豈必待附民哉?」 孫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直者也(3),君臣上下之間渙然有離德者也(4)。 故以桀詐桀(5),猶巧拙有幸焉;以桀詐堯(6),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7),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扜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8)。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9)。 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10);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11),嬰之者斷(12);兌則若莫邪之利鋒(13),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14),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15),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16)。 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17),若仇讎;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18)?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將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 《詩》曰(19):『武王載發(20),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此之謂也。 」 【註釋】 (1)感(h • 4n • 撼)忽:模糊不清,指難以捉摸。 悠暗:悠遠昏暗,指神秘莫測。 (2)孫:指孫武, 春秋時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 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西破強楚,北威齊、 晉。 《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今傳僅十三篇,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傑出的兵書。 1972年山東臨沂漢墓出土《孫子兵法》竹簡二百餘枚,其中除今本文字外,還有《吳問》、《四變》 等佚文殘簡。 吳:指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初任魯將,繼任魏將, 屢建戰功,曾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 吳起的著作早已亡佚,現存《吳子》六篇,是後人偽托之作。 (3) 路亶:通「露癉」,羸弱疲憊(王念孫說)。 (4)渙:《集解》作「滑」,據《新序》卷三改。 渙然: 離散的樣子。 (5)桀:見1.14注(3),這裡用作暴君的代名詞。 (6)堯:見2.2注(4),這裡用作賢君的 代名詞。 (7)三軍:見10.20注(8)。 (8)用詐木襲擊與公開擊鼓討伐的後果一樣,說明詐術毫無作用。 (9)傳:通「摶」(tu • 2n • 團),聚結。 (10)卒:周代的軍隊組織,一百人為卒。 (11)延:延伸,伸展。 莫邪(y • 6耶):傳說中的利劍。 (12)嬰:通「攖,(y • 9ng • 英),碰,觸犯。 (13)兌:通“鋭」,尖鋭, 引申為衝鋒。 (14)圜(yu • 2n • 圓):通「圓」。 (15)角:額角。 (16)案:語助詞。 角:衍文。 鹿埵(du • % 朵):通「落拓」、「落托」、「落度」、「落魄(tu • ^拓)」,是疊韻聯綿字,形容零落衰敗潦倒的 樣子。 隴種:通「龍鍾」,疊韻聯綿字,形容衰敗的樣子。 東籠:同「籠東」,與「隴種」通,或為 衍文。 (17)灼黥:見9.26注(13)。 (18)又:通「有」,參見9.26。 (19)引詩見《詩·商頌·長髮》。 第1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