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深了,魚鱉就歸聚到它那裡;山上樹林茂盛了,禽獸就歸聚到它那裡;刑罰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歸聚到他那裡;禮制道義完善周備,有道德的君子就歸聚到他那裡。 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清明;能夠把禮制貫徹到所有方面的,那麼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天下的人就會仰慕,發佈了命令就能實行,頒佈了禁約就能制止,這樣,稱王天下的大業也就完成了。 《詩》云:「施恩這個國都中,以此安撫天下眾。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江河湖泊,是龍、魚居住的地方;高山樹林,是鳥、獸棲息的地方;國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 江河湖泊乾涸了,那麼龍、魚就會離開它;高山樹林環境險惡,那麼鳥、獸就會離開它;國家政治混亂,那麼士、民就會離開它。 第234講: 14.3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 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1);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 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 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 」此之謂也。 【註釋】 (1)作:開始。 本作:本源。 【譯文】 沒有土地,那麼人民就不能安居;沒有人民,那麼土地就不能守住;沒有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那麼人民就不會來歸附;沒有君子,那麼正確的原則就不能實行。 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這些東西,是國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確的原則與法制的總管,不可以片刻空缺。 得到了他,國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混亂;得到了他,國家就會安定;失去了他,國家就危險;得到了他,國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滅亡。 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發生混亂的國家,有過這種情況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從古到今,還不曾聽說過。 古書上說:「國家的安定產生於君子,國家的混亂來源於小人。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235講: 14.4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誠信如神,誇誕逐魂(1)。 【註釋】 (1)逐:趕走。 魂:靈魂,精神。 逐魂:失神。 弄虛作假的人往往提心弔膽,所以會魂不附體。 【譯文】 得到了民眾,就能感動上天;快樂的心境,可以益壽延年。 真誠老實,就能精明如神;浮誇欺詐,就會落魄喪魂。 第236講: 14.5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1)。 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夫耀蟬者(2),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註釋】 (1)「誠」上《集解》無「不」字,據《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補。 (2)耀:照。 耀蟬:是一 種捕蟬方法。 即在夜晚用燈火照蟬,蟬撲向火光,便可捕捉。 第237講: 君主的毛病,不在於不談論任用賢人,而在於不能確實堅決地去任用賢人。 談論任用賢人,是口頭上的;屏退賢人,是行動上的;口頭上和行動上互相違背,卻想要賢能的人前來、不賢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難的嗎?那照蟬的人,他的工作在於點亮燈火、搖動樹身而已;如果燈火不亮,那麼即使搖動樹身,也毫無好處。 現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賢明,那麼天下的人投奔他就會像蟬撲向明亮的火光一樣了。 第238講: 14.6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後進退誅賞之(1),政之終也。 故一年與之始,三年與之終。 用其終為始,則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2)。 《書》曰(3):「義刑義殺,勿庸以即(4),女惟曰:“未有順事(5)。 ’」言先教也。 【註釋】 (1)進:指選拔賢良。 退:指斥退奸臣。 誅:指懲處罪犯。 賞:指獎賞功臣。 (2)「政之始」是 德化,「政之終」是賞罰。 不教而殺是暴虐,所以不但政令不能實行,而且會激起民憤而產生動亂。 (3)引文見《尚書·康誥》。 但此文的文字及意義與今本《尚書》不同。 (4)庸:用。 (5)這句是嚴於律 己、寬于待人之語,意思是:我沒有把政事治理好,所以使民眾犯了法。 【譯文】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