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沒有誰不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安逸愉快地從事自己的工作,這是各人都相同的;穿得暖和而吃得飽,住得安適而玩得快樂,事情辦得及時、制度明白清楚而財物用度充足,這些又是各人共同的願望。 至于那重疊使用多種顏色而繪成衣服上的彩色花紋,彙集多種食物而烹煮成珍饈美味,這是富饒有餘的表現了。 聖明的帝王控制好這種富饒有餘的東西來彰明區別等級差別,在上用來裝飾賢能善良的人而顯示各人地位的高低,在下用來裝飾老少而表明各人的親疏關係。 這樣,上面在君主的朝廷,下面在平民百姓的家庭,天下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聖明的帝王並不是要用這些東西故意製造等級差別,而是要用它來明確名分、達到治理的目的,從而保持千秋萬代永遠太平。 所以天子諸侯沒有浪費的用度,士大夫沒有放蕩的行為,群臣百官沒有怠慢的政事,群眾百姓沒有奸詐怪僻的習俗、沒有偷盜搶劫的罪行,這就能夠稱為道義普及了。 所以說:「國家安定,那麼富裕會遍及百姓;國家混亂,那麼拮据會延及天子王公。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214講: 12.8至道大形(1):隆禮至法(2),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3),則民不疑;賞勉罰偷(4),則民不怠;兼聽齊明(5),則天下歸之。 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6),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書》曰(7):「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 」人習其事而固。 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故職分而民不探(8),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 如是,則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9),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慤;夫是之謂政教之極。 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10),夫是之謂大形。 《詩》曰(11):「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此之謂也。 【註釋】 (1)形:表現。 此指實行「至道」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效果。 (2)至:極,使……成為最高。 (3)纂:集。 論:見12.6注(7)。 纂論:與「公察」對文義近,指考察賢能時集中各方面的人員進行審 查。 (4)勉:《集解》作「克」,據《韓詩外傳》卷六第三章改。 (5)齊明:見2.10注(2)。 (6)材:見 10.6注(1)。 (7)引文見偽古文《尚書·胤征》。 (8)探:尋求,指另謀他職。 一說當從《韓詩外傳》 作「慢」,也通。 (9)止:《集解》作「正」,據世德堂本改。 止:居祝(10)塊然:同「巋然」,獨自 屹立而不動的樣子,即上文「不視」、「不聽」、「不慮」、「不動」的樣子。 胑:同「肢」。 (11) 引詩見《詩·大雅·抑》。 【譯文】 第1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