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堆積泥土就成為山,積聚水流就形成海,一朝一夕積累起來就叫做年,最高的叫做天,最低的叫做地,空間之中朝六個方向延伸出去叫做極,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積累善行而達到了盡善盡美就叫做聖人。 這些都是努力追求以後才得到的,努力做了以後才成功的,不斷積累以後才高超的,盡善盡美以後才聖明的。 所以聖人這種人,實是普通人德行的積累。 人積累了鋤草耕地的本領就成為農夫,積累了砍削的技巧就成為工匠,積累了販賣貨物的經驗就成為商人,積累了合乎禮義的德行就成為君子。 工匠的兒子無不繼承父親的事業,而國都裡的居民都安心習慣于本地的習俗,居住在楚國就像楚國人一樣生活,居住在越國就像越國人一樣生活,居住在中原各國就像中原各國的人一樣生活。 這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後天的積習和磨煉使他們這樣的啊。 第127講: 8.23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情性而不足問學(1),則為小人矣。 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故唯君子為能得其所好(2),小人則日徼其所惡(3)。 《詩》曰(4):「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此之謂也。 【註釋】 (1)情性:《集解》作「性情」,據宋浙本改。 足:見19.8注(5)。 (2)故:通「顧」,但是。 (3)徼(y • 1 o • 腰):通「邀」,求取,招致。 (4)引詩見《詩·大雅·桑柔》。 【譯文】 所以人懂得謹慎地措置自己,小心地對待風俗習慣,加強德行的積累和磨煉,就成為君子了;如果放縱本性而不重視學習,就成為小人了。 成為君子,就經常會得到安寧與光榮了;成為小人,就經常會遇到危險和恥辱了。 凡是人沒有不希望安寧、光榮而厭惡危險、恥辱的,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得到他所喜歡的,小人卻是天天在招致他所厭惡的。 《詩》云:「有了這些善良人,你不訪求不進用;那些狠心殘忍者,你卻照顧又看重。 民眾一心想作亂,難道甘願被殘害?」說的就是這個。 第128講: 8.24人論(1)。 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2),而冀人之以己為修也;甚愚陋溝瞀(3),而冀人之以己為知也:是眾人也。 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公、修而才,可謂小儒矣。 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4):如是則可謂大儒矣。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5);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6);眾人者,工、農、商賈也。 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7)。 人倫盡矣。 【註釋】 (1)論:通「倫」,類。 (2)污漫:見4.10注(1)。 (3)甚:《集解》作「其」,據宋浙本改。 溝 瞀(k • ^um • 4o • 寇帽):通「怐愗」,愚昧無知。 (4)統類:見8.12注(6)。 (5)三公:輔助君主掌握軍政 大權的最高官員,各個朝代名稱不同,周朝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見《書·周官》)。 (6)士: 官名,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其位次於大夫。 (7)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為群臣寸、尺、尋、 丈: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衡量群臣的德才是一寸高,還是一尺、一尋、一丈高,等於說“掂群臣 的份量”、「區別群臣的檔次」。 檢、式:都是法度、準則的意思。 【譯文】 人的類別:思想沒有脫離偏邪自私,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大公無私;行為沒有脫離污穢骯髒,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善良美好;非常愚昧淺陋,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聰慧明智:這樣的人是一般的民眾。 思想上剋制了私心,然後才能出於公心;行動上抑制了本性,然後才能善良美好;聰明而又喜歡請教,然後才能多才多藝:去私為公、行為美好又有才幹,可以稱為小儒了。 思想上習慣于公正無私,行動上習慣于善良美好,智慧能夠精通綱紀法度;像這樣就可以稱為大儒了。 大儒這種人,能當天子的三公;小儒,可以當諸侯的大夫或士;民眾,只能當工匠、農夫、商人。 禮制,是君主用來鑒定群臣等級的標準,人的類別用它來鑒定就能包羅無遺了。 第129講: 第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