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天子只能有一個,所以說「勢不能容」。 (2)因為只有天子才能擁有天下,所以說“物 不能贍”。 (3)案:語助詞。 (4)慤(慤):通「穀」(谷),俸祿。 【譯文】 高貴得做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順從人們的慾望,那麼從權勢上來說是不能容許的,從物質上來說是不能滿足的。 所以古代聖明的帝王給人們制定了禮義來區別他們,使他們有高貴與低賤的等級,有年長與年幼的差別,有聰明與愚蠢、賢能與無能的分別,使他們每人都承擔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後使俸祿的多少厚薄與他們的地位和工作相稱,這就是使人們群居在一起而能協調一致的辦法啊。 第59講: 4.15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1)。 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門、禦旅、抱關、擊柝(2),而不自以為寡。 故曰:斬而齊(3),枉而順(4),不同而一(5)。 夫是之謂人倫。 《詩》曰(6):「受小共大共(7),為下國駿蒙(8)」。 此之謂也(9)。 【註釋】 (1)至平:大治,極其公正有序。 (2)禦:侍奉。 一說讀為「迓」(y • 4訝),迎接。 柝(tu • ^唾): 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擊柝:打更。 (3)斬:通「儳」(ch • 2n • 蟬):不整齊,指有等級差別。 齊:指有 條不紊的社會秩序。 (4)枉:曲,委曲,指人們受到禮義的約束。 順:《臣道篇》:“從命而利君謂之 順。 ”(5)不同:指職分不同。 一:指協調一致。 (6)引詩見《詩·商頌·長髮》。 (7)共:法(見《詩·商 頌·長髮》毛傳),字也作「拱」(見《廣雅·釋詁》)。 小共大共:小事之法度與大事之法度。 (8) 下國:天子統治下的諸侯國。 駿蒙:通「恂(x • *n • 旬)蒙」。 庇護(參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長 發》)。 (9)這兩句詩寫成湯治天下,照應此文「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等等。 【譯文】 所以仁人處在君位上,那麼農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種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財上,各種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製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沒有不將自己的仁慈寬厚聰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職上,這種情況叫做大治。 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認為自己擁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門、招待旅客、守衛關卡、巡邏打更,也不認為自己所得的少。 所以說:「有了參差才能達到整齊,有了枉曲才能歸於順,有了不同才能統于一。 」這就叫做人的倫常關係。 《詩》云:「接受小法與大法,庇護各國安天下。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卷三 非相第五 [題解] 本篇批判、否定了相面術,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此外,還論述了道德修養、「法後王」以及有關辯說的問題。 第60講: 5.1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譯文】 觀察人的相貌來推測禍福,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 第61講: 5.2古者有姑布子卿(1),今之世,梁有唐舉(2),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註釋】 (1)姑布子卿:春秋時鄭國人,曾看過孔丘和趙襄子的相,見《韓詩外傳》卷九和《史記·趙世 家》。 (2)梁:即魏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也稱為梁。 唐舉:戰 國時看相的人,曾看過李兌、蔡澤的相,見《史記·蔡澤列傳》。 【譯文】 古時候有個姑布子卿;當今的時世,魏國有個唐舉。 他們觀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禍福,世俗之人都稱道他們。 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 第62講: 5.3故相形不如論心(1),論心不如擇術(2)。 形不勝心,心不勝術(3)。 術正而心順之(4),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凶。 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 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註釋】 (1)故:猶「夫」,發語詞。 論:察。 (2)擇:區別,引申為鑒別。 (3)心不勝術:荀子認為人性 本惡,必須經常用禮義之道(「術」)來改造思想(「心」),所以說「心不勝術」。 (4)正:正確, 指合乎禮義。 【譯文】 第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25頁